文化自信自强是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中国化的时代升华,为中国式现代化建构起持久的精神文明通路,为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注入强大的精神力量。以文化自信自强为行动指南丰富人民精神世界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充分彰显中国共产党人以历史主动精神回应时代化之问、现代化之需的气魄与胆识。推进文化自信自强与丰富人民精神世界有着充沛的逻辑联结。
推进文化自信自强,为民族复兴提供强大精神支撑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前进步伐势不可挡,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的文化方略,为我们自觉而坚韧不移地实现宏伟目标注入了“强心剂”。一个民族的复兴既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也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离不开文化繁荣昌盛所带来的思想引领、智力支持和精神涵养,中国式现代化的稳步推进离不开文化自信自强所提供的强大精神支撑。没有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没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没有民族精神力量的不断增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人民精神世界的丰富发展是民族面向世界、朝向未来的坚实底气。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辩证唯物主义虽然强调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但并不否认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而是认为这种反作用有时是十分巨大的。”精神力量可以通过行为主动加以放大,从而转化为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历程中斩关夺隘的制胜法宝。文化自信自强促进人民精神世界向现实图景转化的具象实现,为共产党人和中华民族解锁出走向复兴的文化密码。文化自信自强也是保持民族精神独立性的关键所在,独立性孕育着与众不同的中国式现代观照。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华民族主动探索中国式现代化,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孕育新的精神因子,于理论与实践的双向互动中实现目标建构,推进文化自信自强并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强大精神支撑、注入持久精神力量。
推进文化自信自强,建设好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是中华民族繁荣富强的思想基源,是中国人民行稳致远的动力源泉,是涵养和培育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家国情怀的精神园圃。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必须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使各民族人心归聚、精神相依,形成人心凝聚、团结奋进的强大精神纽带”。文化是刻印在民族血脉中的烙印,与中国人民的精气神息息相关,为绘制和描摹中国人民的精神世界图腾提供了先决条件,同时民族文化心理也会深刻影响其共有精神家园的模塑与构建。推进文化自信自强是建设好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核心主轴,需要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正本清源中实现历史与现实的统一,在守正创新中充分彰显人民性和时代性;需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于深化文化认同中汇聚民族力量,形成各民族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的强大精神纽带;需要以更开放的视野、更宽广的胸襟、更包容的情怀去海纳百川,借鉴吸收世界文明百花园中的优秀成果,引来时代的、世界的、未来的源头活水,正确认识“一花独放”和“百花齐放”的互异关系。“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从来都不是抽象的理论演绎,而是具有鲜明目标指向的实践诠释。伟大的中华民族与共有精神家园建设的创造性实践相伴同行,文化自信自强的目标设定足以鼓舞全国人民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干事立业的斗志和信心,其效能转化直接指向抖擞人民精神面貌、充盈人民精神生活、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具有重要的理论意蕴和实践意旨。
推进文化自信自强,不断满足人民精神文化新需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同时,我国已然来到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发展阶段,其具体目标涵盖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身处全新历史方位,人民对美好精神文化生活的向往愈加强烈,更加渴求和希冀品质高、质量好的文化生活,迫切呼唤个性化、时代化的文化需求,这一重大转变对新征程上的文化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党的二十大报告进一步提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必然要求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文化使命责任重大,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要求我们在推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进程中,必须以满足人民的精神文化新需求为出发点,以满足人民对美好精神文化生活的新期待为落脚点,依托人民的创造性文化实践,保障人民的文化权益。在新征程上的文化建设中发扬历史主动精神,必须以文化自信自强为行动指南,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道路的发展方向,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大力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健全高水平、高层次、多维度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创新实施并落实文化惠民工程,满足人民精神需求、延展人民精神生活、增强人民精神力量,在服务人民、依靠人民中丰富文化自信自强的现实意涵,将精神势能、文化效能有机统一,于实践伟力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作者单位:上海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作者:高福进 杨世照
编辑:单颖文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