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浦东新区生活安居,人们可以期待越来越完善的城市公共服务功能:社会事业“15分钟服务圈”提质增效三年行动(2021-2023年)正全面铺开,在前期建设1100多处教育、卫生、养老、文化、体育等公共服务设施的基础上,加速向交通设施、公园绿地、社区商业、托育服务四大类民生领域拓展。
从强质量、优布局、增功能、提活力入手,到明年年底,浦东新区“15分钟服务圈”将完成570个新项目,总投资680亿元,用一个个高品质生态空间、文化空间、体育空间、服务空间,更好回应人民群众提高生活品质的新需求,为居民添便利,给幸福生活加码。
群众要什么,就重点“圈”什么
群众需要什么、期待什么,“15分钟服务圈”就应该重点“圈”什么。
“在牵头编制‘15分钟服务圈’提质增效三年行动计划时,通过向百姓问需问计、问策问效,我们在原有社会事业五大领域的基础上,新增了百姓需求较多或现状存在短板的四个领域,托育服务就是其中重要一项。”浦东新区发展改革委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
托育服务关乎婴幼儿这一最柔软的群体,浦东在提质增效三年行动中定下两项硬任务:推动科学育儿公益指导站全覆盖,扩大以普惠性为主的托育服务资源供给。截至7月底,幼儿园累计完成10个,家庭科学育儿公益指导站完成33个,普惠性托育点完成7个。
结合“15分钟服务圈”建设,全区各街镇都在织密各自的儿童服务网络。沈毅铖小朋友是花木街道最近刚刚涌现出的一名“运动小达人”,在报名参加社区的线上百关挑战赛后,沈毅铖一家坚持打卡78天达成通关,解锁了一连串全新的运动技能。这个由街道妇联组织的线上活动打破时间和空间限制,把家庭的客厅变成运动场,吸引超过200组家庭参与,累计发布视频挑战日记多达4106篇。
花木街道为何选中“体育”?这还得从一次调查说起:当面向不同年龄段的儿童及家长、教育培训机构、居委会、公共活动场所、驻区单位等发放1483份问卷后,体育、医疗、心理学在反馈回答中“高频”出现,这些就是老百姓最为期待的服务。摸准实际需求,街道从206个儿童家门口运动场地中初步筛定出138个可升级空间,以枢纽平台——街道儿童服务中心为起步建设了一批示范点,探索以不同模式打造亲子运动众创空间,配上形式多样的亲子运动课程,逐步形成打通线上与线下的“15分钟亲子运动生活圈”。
引入更多专业化社会化服务
在位于邹平路58号的周家渡街道社区综合为老服务中心,智慧自助体检机器人、康复机器人等专业的人工智能养老设备,为老年人提供着便捷而高效的服务。
人工智能技术赋能,精细化的养老服务正在从综合为老服务中心辐射到家门口微型为老服务站,再到为居家养老增能。记者了解到,在“周家渡智慧养老平台”微信小程序上,家属可以随时向社区提出安排护工上门陪聊、陪同就医、助餐送餐等服务。未来,“15分钟服务圈”还会聚集更多医养资源,打造一个智慧养老生态圈。
为精准补齐民生短板,浦东新区的“15分钟服务圈”引入了更多专业化、社会化服务,把市场和社会力量充分调动起来,推动社区功能不断完善、品质不断提升、环境不断改善。
把文化服务资源融入“15分钟服务圈”,让居民触手可及,这样的探索也已在浦东持续延伸。位于金桥的碧云美术馆特别设立了一个“社区角”展区,罗山中学初二年级学生的服装设计作品,以及50多名上海耀中国际学校师生在现场创作并完成的艺术装置等,先后在这里免费向周边居民展出。
在一项项“从居民中来”的展览中,阳春白雪的美术馆与周边社区深度“链接”起来。在馆长林薇看来,碧云美术馆的定位就是一家“社区型美术馆”,将通过展览等更多活动策划,提高社区观众的审美能力,更好满足居民对美好艺术生活的向往。
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浦东样板”
不少浦东市民都会发现,“家门口”多了步行可及的绿道,串联起公园、绿地等绿色生态空间,实现“开窗见绿、出门见景”。紧邻“大书柜”——浦东图书馆,锦绣文化公园已成为周边居民休闲锻炼的打卡地。这里以“城市森林+绿道”为特色,营造出景致宜人的城市绿色空间。预计到今年底,浦东将完成100公里绿道建设,充分满足市民高品质生活的生态空间需求。
“15分钟服务圈”的加速布局,让更多高品质生态空间、文化空间、体育空间、服务空间把最优的服务送给市民,推动浦东城市公共服务功能持续提升,为城市治理和美好生活写下生动注脚。
浦东新区公共服务“15分钟服务圈”资源配置标准体系日前发布,这也是上海唯一申报的国家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化试点项目。到2023年,全区将建成城乡一体、方便可及、公平高效、均衡普惠、高质量发展的公共服务体系,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基本公共服务“浦东样板”。
作者: 唐玮婕
编辑:范菁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