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上午举行的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第二次全体会议上,全国人大代表丁光宏欣喜地发现,制定黑土地保护法被列入今年全国人大“立法项”。
就在今年全国两会上,丁光宏提交了一份关于制定黑土地保护法的议案,呼吁要在黑土地保护中,更好贯彻“大保护”思维,实现更大范围的公众参与。
悠悠万事,吃饭为大。会场内外,“粮食安全”成热点话题。保粮食安全,首先要保耕地安全。
黑土地,又被称为“耕地中的大熊猫”。作为大自然的珍贵馈赠,其形成过程颇为特殊——只能在寒温带草原等特殊区域才能发育。由于其土壤性状好、肥力高,也被视为粮食安全的“压舱石”。
近年来,由于不合理垦殖和耕作等现象,我国黑土地开始变“薄”、变“瘦”、变“硬”了。“小时候黑土地很松软,后来变得板结、不吃水,”调研中,农民们对这一变化有切肤感受。
与之相佐证的是另一组数据:近60年来,我国黑土地土壤有机质含量下降了三分之一;黑土层从60至70厘米下降到20至30厘米……保护好、利用好黑土地,处理好“养地”与“用地”之间的矛盾,成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当务之急。
丁光宏认为,黑土地保护,关键还在于充分发挥好所有农业生产经营者的积极主动性。由此,才能从政府主导转为农民主动实施,形成多方合力,久久为功。
他还尤其强调“大保护”理念。虽然我国黑土地主要分布在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等四个省、自治区,但保护活动却需要全社会参与。为此,他建议要定期向社会公布黑土地保护状况信息,由此促成完整的公众参与大保护机制。此外,针对黑土地质量动态变化,不仅要建立数据库,还要将数据与社会公众分享,从而实现 “齐抓共管”新格局。
作者:王嘉旖
编辑:单颖文
责任编辑:顾一琼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