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日新鲜出炉的政府工作报告,传递出一个重要信息,那就是韧性、预期,还有信心。
“坚定不移深化改革,更大激发市场活力和发展内生动力”——政府工作报告多次提到优化营商环境的决心与魄力。无论是减税降费的政策“组合拳”,还是提振市场主体信心的增量组合,一系列举措都聚焦于优化营商环境,促进经济发展行稳致远。
今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的关键之年,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离不开优质的营商环境。讨论审议政府工作报告,代表委员们热议营商环境优化,积极提出意见建议。
稳存量,帮助企业纾困解难
“去年新增减税降费超过1万亿元,还对制造业中小微企业、煤电和供热企业实施阶段性缓缴税费”——这是政府工作报告中回顾的2021年数据。实践表明,减税降费是助企纾困直接有效的办法,也是“放水养鱼”、涵养税源。
“预计全年退税减税约2.5万亿元,其中留抵退税约1.5万亿元,退税资金全部直达企业”——这是面向2022年工作,政府作出的承诺:今年着力稳市场主体保就业,加大宏观政策实施力度。
多位代表委员直言,这些政策组合拳,是让企业家安心谋发展的“大礼包”,直接提高了企业家的获得感。
上亿市场主体承载着数亿人的就业和创业。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不少市场主体出现暂时性困难,千方百计稳存量,一批新政已落实。3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市场主体登记管理条例》开始施行,并首次增设“歇业制度”,为经营困难企业设“缓冲带”,降低企业维持成本。上海市市场监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申请歇业并不意味着注销,而是“停机保号”,一旦企业在歇业期间开展经营活动,则视为恢复营业。在申城,上海隆埭餐饮管理有限公司已成为首家办理歇业的企业。
全国人大代表陈晶莹同样关注到中小企业面临困难后的经营“缓冲带”问题。“随着市场环境的复杂化,尤其是疫情带来的中小企业经营风险骤增,重整制度的改革需求变得尤为迫切。”陈晶莹今年提交了《关于修改企业破产法的议案》,她认为,现行《企业破产法》相关规则并不适配于中小企业破产重整,缺乏有效的中小企业挽救机制,相当部分中小企业也无法获得重整程序的适用资格。她建议修改《企业破产法》,明确扩大《企业破产法》的主体适用范围,同时增补适用于中小企业重整的规则,让企业“安然新生”。
全国政协委员周桐宇也关注着抗风险能力最弱的中小微企业。前不久,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连发三份减税降费文件,表明了国家层面加大减税降费力度的决心。她建议,尽快出台相应的地方性细则及简便的操作流程,切实为小微企业赋能。
拓增量,更大激发市场活力
营商环境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土壤,更是经济发展的“晴雨表”。近年来,我国通过全面深化改革,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激励和利好政策,显著改善了营商环境。政府工作报告数据显示,全国市场主体总量超过1.5亿户。
更大激发市场活力和发展内生动力,更要想方设法拓增量。去年,上海全年新设市场主体52.7万户,市场主体总量319.5万户;新设企业超过46万户,再创新高;每千人拥有企业数位居全国第一。今年伊始,上海率先发布发展壮大市场主体的若干措施“32条”,将进行一系列制度性探索,包括持续优化市场准入环境,推出长三角电子营业执照“一次验证、全网通办”,工业产品许可、低风险食品生产许可告知承诺制,电子执照和食品经营许可电子证书联动应用等。
在上海的各个区域,一批政策措施也相继落地。3月1日,《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条例》出炉,不仅通过法律的形式固化已经落地的政策,还大胆写入国家原则上支持的改革创新条款,给市场主体“强烈的信号”,体现了临港新片区自主发展、自主改革、自主创新的主动性。仅隔一天,虹桥国际中央商务区也面向未来发布“四高五新”产业体系,配套20条市级专项支持政策,吸引更多成熟企业“近悦远来”、新企业创业成长。
在全国两会现场,代表委员积极为拓增量提建议。全国人大代表邵志清今年关注工程建设领域的中小企业“准入难”问题,不少企业因从业时间和业绩等原因被拦在“竞赛场”外。他建议,要合理规定资质要求中的认定限制条件,对相同相近专业学科领域技术人员的资格认定,相关部门可互通互认,让广大中小企业公平参与市场竞争。
全国政协委员郑祎则带来了一份《关于增加小型初创环保企业政策扶持意见和建议》。她认为,相关部门对小型环保初创企业的关注和扶持力度不足,建议对拥有自主科研条件、掌握专有技术的小型环保企业,提供专门的政策支持,让初创企业在政策环境的帮助下领先起跑,以增加潜在的发展群体。
求长效,持续优化营商环境
“宏观政策要稳健有效,微观政策要持续激发市场主体活力,结构政策要着力畅通国民经济循环”——政府工作报告中,营商环境的连续性被着重提及。今年全国两会的不少提案、建议也同样关注营商环境的可持续性:优化营商环境,不是一时之计,而是长久之策,更需要树立持续优化、全程服务理念。
全国政协委员丁佐宏带来了一份《关于全周期、全过程优化营商环境的提案》。他发现,目前不少政策都把优化营商环境简单理解为“创业时的便利化”,对于企业创建后遇到的困难,却缺乏协助解决的动力和方法。他用“一张蓝图绘到底”来形容营商环境的优化可能,认为应聚焦企业全生命周期,健全企业准入、生产、经营、退出、人才引进等全过程全方位的政策,并将过往好的经验做法进一步固化细化下来,如“最多跑一次”“线上+线下”“驻企店小二”等实用有效的政策措施要继续全面推广,让政策体现持续性和全过程。
事实上,申城在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方面已经有了诸多探索。今年,上海优化营商环境进入“5.0版”,从市场环境、投资环境、企业全生命周期服务等10个方面提出172项改革举措,包括体现地方特色的71项改革举措,更大力度保障市场主体发展活力。在此之前,上海从2017年开始,已连续4年出台优化营商环境工作安排,稳步实施了584项改革举措。
第五届进博会今年将在上海举办,上海市人大正在会同相关部门开展进博会保障立法的调研工作。全国人大代表章伟民今年围绕进博会“越办越好”提出了新的建议——进一步发挥好政府引导作用以及法治保障,给予企业多方支持,让更多政府部门与企业在进博会上“双向奔赴”。他建议,在知识产权司法保护方面,要通过立法将知识产权司法保护进一步前置,同时,希望公检法等相关部门能够联合起来,形成知识产权全链条保护,共同推动会展行业健康发展。
作者:徐晶卉
摄影:赵立荣
编辑:苏展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