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访朱同玉前,他刚刚结束一场全国传染病医院协会的网络会议。新冠疫情爆发后,朱同玉领衔的上海市(复旦大学附属)公共卫生临床中心,是上海唯一一家定点收治成人新冠确诊病例的医院。这家远在金山的医院,因为高治愈率、医护“零感染”等成功经验,成为上海抗疫的堡垒和骄傲;也因为在“非战时”达成各项专利技术的高转化,成为全国各大医院“取经”的对象。
朱同玉坦言,早在疫情之初,他便开始了今年两会提案的撰写,并且几易其稿。提案内容包括对传染病医院建设标准的思考、对疫苗测试机制的建议等等。但他今年最想说的,是要在大型城市建立像上海公卫中心这样的“生物安全堡垒”,即布局国家应急医学和战略储备中心。这也可以被看作是他去年提交的《关于规划建立长三角应急医学中心的提案》的“升级版”。
“宁可备而不用,也绝不能用而无备。”在朱同玉看来,这个“生物安全堡垒”,不仅能在遇到疫情的“战时”发挥作用,更要在平时形成科技中心、人才中心、创新中心、财富创造中心,让医院走上良性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生物安全堡垒”什么样?建5000张床位的战备医院
朱同玉认为,面对传染病,只有“防”是不够的,必须要有一个能“守得住底线”的机构,一个像公卫中心这样的“生物安全堡垒”,可以在发生疫情时尽快实现“集中收治”。这次上海抗疫能快速取得成效,正是得益于此。
朱同玉建议尽快在全国十个大型城市布局应急医学和战略储备中心。他的初步设想是,一个中心配备5000张床位,其中日常运行的有1500张床位,同时在地下建含3500张床位的战备医院。这些床位平时可以作为3500个车位使用,一旦发生疫情,车开走后,这里马上能升起床位、自动启用相关设备,形成病房。这样,在三天到一周时间内,这个中心就能获得5000张床位。当城市中出现上万个病人时,这个应急中心就能为其他医院赢得两周以上的准备时间,可以有充沛的时间应对疫情,确保城市安全有序,忙而不乱,有条不紊。
“生物安全堡垒”的人谁来“养”?做科研驱动的创新型医院
经过这几年的摸索,朱同玉找到了一条路——以科技创新引领医院的发展,做科研驱动的创新型医院。“唯有做到科技中心、人才中心、创新中心、财富创造中心一体,才算是合格的‘生物安全堡垒’。”
据统计,上海公卫中心现有250多名医生,150多名科研人员,两者比例达1.5:1,超过了国内部分排名前十的大型综合性医院。同时,公卫中心投入的科研资金占比约5.7%,远超全国医院1%至2%的平均值。去年一年,公卫中心发现并命名的细菌达21个;在目前已知的5000多种病毒中,中心团队发现的2000多个,接近二分之一;这里还有全国唯一的医疗领域的噬菌体研究所,专门对付超级细菌感染。截至目前,今年公卫中心的技术和专利转化已经超过3个亿,连续四年在全国医院中名列前茅。
“我们在疫苗设计上一定要有超前思维。”在今年两会上,对当前的疫苗测试机制,朱同玉也有话要说:人类打了新研发的疫苗是否管用,是不是非要走一通以往的程序——让人暴露在致病环境中,观察打疫苗后能否产生抗体,再判断抗体能否对抗该疾病。他感到,像新冠肺炎这样烈性传染病疫苗的测试,如此“老套”的临床试验试错成本太高,亟需一套替代性的指标。
“今年特殊的两会要特事特办,要利用最短的时间解决最重要的问题,尤其是对未来的战略谋划。”朱同玉说,建立“生物安全堡垒”需要漫长的过程,今年相关部门不答复不要紧,但他必须要提,“让相关部门、老百姓都有这根弦,把生物安全提高到议事日程,真正将它纳入国家安全体系。”
文:单颖文
视频/图:袁婧
制图/编辑:陈云峰
责任编辑:王蔚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