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2023中国城市休闲化指数发布会”在上海召开。《2023中国城市休闲化指数》报告由上海师范大学休闲与旅游研究中心和华东师范大学工商管理学院休闲研究中心共同组成的《中国城市休闲化指数》课题组联合编制与发布。本报告是课题组自2011年公开以来的第13份报告,也是目前我国有关休闲城市建设测度方面延续时间最长、最权威的研究报告。
《2023中国城市休闲化指数》报告立足于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与城市建设的现状,从经济与产业发展、休闲服务与接待、休闲生活与消费、休闲空间与环境、交通设施与安全等五个方面,合计43个指标,对列入监测的27个省会城市、4个直辖市和5个计划单列市,共计36个城市休闲化发展的现状进行测度与分析。
36个城市休闲化综合指数中,上海、北京、深圳、广州和成都排名前5位。需要指出的是,自2011年本报告首次发布以来的13年里,上海第一次超过北京排名第一。而成都,则是越过重庆,首次进入排行榜前五位。重庆、杭州、南京、武汉和西安,排名6-10位。从数据分析看,上述10座城市社会经济水平相对发达、人口规模较大,已经形成比较成熟的休闲产业供给体系,以及庞大的市场消费规模,为城市休闲化水平提升夯实发展基础。
36个城市休闲化数据有五个维度的分类指数。
第一,经济与产业发展,主要反映城市休闲化发展的综合能力,是城市休闲化发展的先决条件。从该类指数排名看,上海、北京、深圳、广州和成都排名前5位,说明上述城市经济发展实力雄厚,为城市休闲化发展奠定了扎实的基础。而兰州、呼和浩特、西宁、银川、拉萨位列后5位,说明上述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薄弱,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城市休闲化水平的提升。
第二,休闲服务与接待,主要反映城市休闲文化、娱乐、旅游等休闲服务业态发展程度与接待规模,是城市休闲服务能力的重要表现。在该类指数排名中,深圳、上海、北京、广州、重庆位居前5位,说明上述城市与休闲相关的文化、旅游、娱乐、购物、体育等服务设施相对完善,并依托本地居民与外来游客的人口优势,形成规模经济效应。而兰州、海口、呼和浩特、西宁和银川位居后5位,尽管以上城市存在一定的文旅资源禀赋优势,但是将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和发展优势还有待时日。
第三,休闲生活与消费,主要包括城市居民的消费结构、家庭休闲设备等内容,这是反映城市休闲化质量的关键指标。从该类指数排名看,杭州、上海、广州、南京和长沙排名前5位,说明上述城市在经济、人口、政策等因素的综合影响下,城市休闲娱乐和文旅市场深度融合效果较好,从而呈现出较高的休闲消费水平。而兰州、西宁、拉萨、海口、南宁的排名位居后五,说明上述城市在休闲娱乐、文旅消费业态的有效供给和休闲产品的多元化供给方面还相对滞后,需要进一步优化供给,推动休闲消费平稳增长。
第四,休闲空间与环境,主要包括空气质量、城市绿化覆盖率等指标,代表一个城市生态环境治理与发展水平,是衡量城市户外游憩活动品质的重要指数。从该类指数排名看,广州、重庆、上海、深圳和宁波名列前5位,说明上述城市在生态环境的治理与环境建设方面成效显著。而兰州、太原、石家庄、南宁和西宁处于排名后5位,一定程度上表明以上5个城市在绿地面积供给、空气质量改善方面还存在一定短板,需要进一步优化,以满足本地居民与外来游客日益增长的户外休闲活动需求。
第五,交通设施与安全,主要反映城市内外交通的便捷程度和安全性,是城市休闲化发展的重要保障。从该类指数结果看,成都、北京、贵阳、广州和上海排名前5位。这些城市交通运达能力各有优势,保障了人们的休闲旅游活动的便利开展。而哈尔滨、南宁、西宁、呼和浩特和银川位居最后5位,说明这些城市的交通配给能力尚有不足,需要进一步完善内部外交通的通达性与安全性。
根据报告,中国城市休闲化发展正在呈现以下的特征。
1.整体格局:一线大城市成为城市休闲化实践引领者
首先,以北京、上海为代表的头部城市在城市休闲功能优化方面已经步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紧随其后的深圳、广州、成都和重庆,在城市休闲环境、消费等领域不断升级,表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
其次,位居前十的城市均属于我国的超大或特大型城市,说明大城市在促进城市休闲化发展速度、提升城市休闲化质量方面有着鲜明优势,成为我国城市休闲化发展过程中的一种常态现象。
最后,城市间发展差距显著缩小,2011年,排名第1的城市与位列末位的城市之间,休闲化指数相差7.64倍,如今两者之间的差距已经缩减至5.2倍,一定程度上说明大城市的引领辐射为城市休闲化水平差距的缩小起到一定作用。
2.维度特色:休闲消费成为城市休闲化发展活跃增长极
从五大维度指标水平看,首尾城市之间的平均差距为9.13倍,但是休闲生活与消费类指标首尾城市之间差距最小,仅有1.98倍。这充分说明,各城市居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愿景比较一致。近年来,各城市积极深化商文体旅发展,使休闲消费成为广大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极大地激活了消费市场活力,成为促进城市休闲化发展的增长极。
3.区域优化:西部地区成为城市休闲化优化发展的助推器
从东中西部区域城市休闲化发展格局看,“东部领先,中部崛起,西部赶超”的发展态势趋于稳定。以重庆和成都为代表的西部地区,在一带一路发展战略和一系列政策红利的助推下,近年来城市休闲化发展水平显著提升,发展势头整体强于中部地区。
4.空间协调:城市群成为区域休闲化协调发展的支撑力
近年来,以城市群、都市圈为依托构建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格局,已成为重点发展方向。本报告的研究发现,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京津冀、成渝、长江中游等五大城市群内部的休闲化协调进程明显,其中长三角城市群优势明显,而粤港澳大湾区和成渝城市群休闲水平发展势头迅猛。以城市群建设为重心促进区域内部的休闲化水平协调均衡发展,是引领中国城市高质量发展与高品质休闲生活协调发展的重要方向,也是必然趋势。
5.产品创新:文旅产品创新成为城市休闲化内涵式发展的着力点
本研究报告显示,上海首次超过北京位居城市休闲化水平榜首,这与上海近年来不断深入探索文旅产品创新工作息息相关。一是加强旅游品牌建设。上海聚焦红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特质等,加强与旅游的融合互动,持续推进上海旅游品牌建设。二是完善业态结构。上海积极探索文旅新业态,逐步形成了海派城市考古游、演艺新空间、郊野公园等新型业态,有效推动了城市休闲化进程。三是创新文旅消费场景。作为首批“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示范城市”,上海围绕“文旅+商业”深入探索,创意打造文娱展演、体育赛事、旅游购物等消费场景,成为城市休闲化内涵式发展的新支点。四是推进家门口好去处建设。2020年至今,上海“家门口好去处”评定工作已推进四批,一系列口袋公园、滨水空间、博物馆、书店等微休闲空间不断涌现在居民日常生活中,成为城市休闲化深度化发展的新抓手。
《中国城市休闲化指数》课题组首席专家楼嘉军教授认为,未来中国城市休闲化发展将会出现如下几个趋势。
1.城市休闲化赋能城市更新,促进城市高质量发展
(1)提升城市休闲功能。面向高质量发展需求的城市更新,需要立足以人为中心的发展理念,通过对城市资源、环境的挖掘与优化,最大程度聚合休闲要素,增强不同区域的休闲价值,从而不断提升城市休闲功能,让人民群众生活更美好。(2)共创小微休闲空间。在城市休闲化进程中,提升城市休闲空间的有效性,提高休闲设施和场地的利用率,是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的必要考虑。为此,需要着眼于群众日常生活空间进行微调和修正,打造口袋公园、小微绿地等微休闲空间,并鼓励社会力量和居民广泛参与微休闲空间治理,实现价值共创,从而激发人与空间交互的归属感。(3)发挥城郊休闲资源优势。城市更新不仅是旧城和建成区的更新,也是城郊提质增效的更新。城市郊区的生态景观、文化等价值无疑是城市休闲化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结合城郊滨河、湿地、田园等资源,创新发展多种休闲业态,是推动城市更新集约内涵式发展的重要体现,更是推进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有力举措。
2.城市休闲化激活消费潜力,助力扩大内需发展战略
(1)以需求牵引为方向。当下,“特种兵旅游”、“city walk”等成为休闲旅游新风尚,足见休闲消费的个性、品味和层次的鲜明与多元,切身“穿越”景观或是“感受”城市,都从一定程度上表明休闲消费者希望获得的身份认同和自我表达,因此,城市管理者要积极推动休闲配套要素的重组与创新,释放消费潜力。(2)以优化供给为突破。休闲消费潜力的充分释放需要优化休闲供给,当前国家大力促进旅游休闲街区、旅游休闲城市等建设,但普遍存在同质化、业态单一等问题,因此需要创新内容、丰富业态,跨界联动,构建起休闲消费新场景,带动休闲消费增长。(3)以数字经济为抓手。当前,数字经济已成为最具活力、辐射最广泛的经济形态,各城市抓住这一机遇也在积极谋划数字化转型,以提高城市效率、可持续性和宜居性。在这一背景下,城市休闲消费也要突破传统消费的限制,多元化打造线上休闲消费场景,从而带动休闲产业全链条、多角度转型升级,为消费者带来更多体验感。
3.城市休闲化深化文旅融合,增强经济发展内生动力
(1)强化休闲相关企业发展韧性。一是,各城市立足自身的市场特征,强化休闲资源整合、休闲产品研发和相关政策推动,构建现代休闲产业体系;二是,加强休闲相关企业的人才队伍建设,持续为企业发展提供动能;三是,持续完善优化城市基础设施,增强主客休闲体验感,并确保环境的可持续性。(2)增加休闲相关产业用地供应。休闲相关产业用地是关乎休闲产业高质量发展实效的核心问题,其标准、管理、规划等各环节的优化调整都会影响到城市休闲化的发展进程。休闲相关产业已成为我国新时代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产业,因此各城市需要为休闲相关产业发展提供用地供应,强调服务于所处区域的居民,为人们提供商业、娱乐、体育、文化等休闲消费空间,为文旅融合深度发展提供持续动力。(3)构建休闲相关产业生态。一方面,休闲类企业与产业园区要加强互动,形成协同共生态势;另一方面,持续强化金融要素保障力度,助力休闲类企业健康发展,与此同时,促进电商平台与休闲类企业的互动发展,增强发展的新动力,为经济增长提供支撑。
作者:陶继贤
编辑:陈梓丹
责任编辑:何 易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