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就像一座大山。而文化工作者就像仰山铸铜的矿工”。当下,伴随着物质生活丰富,人们对于精神文化层面的需求也不断加大。戏剧又到了“春暖花开”的好时节。但“酒香还需快递送上门”。今天下午,市十五届人大三次会议“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 推动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专题审议会现场,市人大代表、上海宝山沪剧艺术传承中心主任华雯列举了当下传统戏剧行业多种尴尬演出模式,建议要提高公共文化配送精准性,“看白戏要改一改了”。
她说,当下传统戏剧行业受到泛娱乐化、快餐化的冲击,各种尴尬演出模式常常可见。
首先,经费不足凑合演。由于受到相关经费等各项限制,不少院团在演出时,只能通过减少演出内容、章节等来实现。“明明是一场能得90分的戏,被改成了合格水准来演,自己都感觉心痛”。
其次,买票的不看戏,看戏的不买票,稀里糊涂地演。她说曾遇到过剧团按时赴约,把灯光、舞美、演职人员全部到场,结果发现剧场空空如也,原来是组织方把这场演出给忘了,忘了把票发给观众。“这种发票看戏,对剧团的打击是巨大的”,华雯说,不能通过发放免费票而养成“看白戏”的习惯,从某种程度上,此举也不利于培养戏剧人才。
还有,中心城区各大剧场,硬着头皮演。
中心城区高昂的场租费对于一个基层剧团是难以承受的。“赔钱赚吆喝这种事不能长久”。
为此,她建议:在谈及公共文化服务的配送时,要强调精准性,让真正喜欢看戏的人能看到好戏。
加强配送的引导性,让年轻人走进剧场,让看戏成为一种新风尚。
加强配送的竞争性,让更多好戏在公平的竞争中走出来,走近广大受众。
加强配送的市场性,配送要向市场化过渡,比如投入资金,给每位市民提供看戏的基本额度,也设施阶梯额度,让市民养成买票看戏的习惯,更由此掌握戏剧观众的大数据,实现更精准的服务。
作者:顾一琼
编辑:薄小波
责任编辑:戎兵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