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单,又是首单!科创板这几天频频“破冰”:首单重大资产重组获得通过,首单深交所上市企业分拆上市。这是中国资本市场的标志性事件:注册制之下,审核效率大幅提升,将助推更多科创企业借助科创板的资本平台做大做强,同时进一步激发出并购重组市场的活力。
全国两会开幕前夕,上海自贸试验区临港新片区也迎来一桩大喜事——规划面积25.31平方公里的洋山特殊综合保税区宣布揭牌。从1月批复同意,到5月正式启航,这个带着“最具国际市场竞争力”“一线放开、区内自由”等创新标签的全国唯一特殊综合保税区,短短4个月内跑出令人惊叹的“临港速度”,也成为上海在疫情下坚持推动高水平对外开放的最佳例证。
增设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新片区、在上海证券交易所设立科创板并试点注册制、支持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并上升为国家战略——中央交付的三项新的重大任务,为上海未来发展打开了至关重要的战略空间。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至今,临港新片区无一例确诊、无一例疑似,复工复产复市更是跑出了加速度;开市10个多月的科创板迎来超过100家上市公司,组成高科技“硬核”方阵;长三角一体化的进程并未因疫情而放缓步伐,示范区建设进入“密集施工期”,全年40项重点工作紧锣密鼓展开……“踏平坎坷成大道,斗罢艰险又出发”,面对今年国内外复杂的经济形势,上海努力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推动三项新的重大任务加速往实处落、往深里做,打好发展“王牌”。
开放的底气 新片区每天都在奋进
近33公里的隔离围墙、39公里巡关道、两个客货分流的复式卡口、具备多项查验功能的5.7万平方米查验场站等,就在洋山特殊综合保税区神速般完成各项“硬件”建设的同时,一个“一体化信息管理服务平台”也已启用,这是整个区域实现精准监管、智能监管、无感监管的基础。
以安全、高效、管住为底线,取消不必要的贸易监管、许可和程序要求——洋山特殊综合保税区承担着全方位高水平开放的重要使命,将成为新片区一块“金字招牌”,更多区内企业可以充分利用特殊政策设计以及各项政策制度的创新,应对全球疫情蔓延带来的不利影响,提高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上海南港、浦东机场南部区域围网已启动施工,我们还在推动和洋山特殊综保区紧密相关的一些区域的土地农转用、林地水系指标平衡工作。”这段时间,临港新片区管委会特殊综合保税区处副处长宋鹏霖一直处于“连轴转”状态,新片区正快马加鞭研究制定洋山特殊综保区发展规划,推进保税研发、保税检测、保税维修以及国际中转集拼等功能平台建设,“下一步还要争取海关总署和国家相关部委支持,推动纳入另外约4平方公里区域”。
集聚海内外人才开展国际创新协同的重要基地,统筹发展在岸业务和离岸业务的重要枢纽,企业走出去发展壮大的重要跳板,更好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重要通道,参与国际经济治理的重要试验田——习近平总书记去年11月考察上海时,对临港新片区提出“五个重要”目标定位,为“建设什么样的新片区”解了题、指明了方向,是新片区推进全方位、深层次、高水平对外开放,加快建设发展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开放的底气,来自于对标全球最高标准、最好水平的制度创新。过去9个月,临港新片区每天都在奋进:积极推动政策落地,在金融、产业、人才等领域发布45个文件;全力推进前沿产业集聚,签约项目246个,投资额约2080亿元;业务不断创新突破,跨境船舶租赁、本外币一体化资金池等首单业务相继落地,不少举措在全市推广……
特斯拉项目300天投产、新奥动力“五日四证”,这样的临港速度正在成为常态。以“特斯拉审批模式”为样本,新片区发布了全面深化国际一流营商环境建设实施方案,在世界银行和国家营商环境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初步建立具有临港特色的营商环境“18+N”指标体系。在保障重大项目高效落地方面率先推出“联审平台”“全领域综合验收”“容缺受理”等改革试点。
在上海26个特色产业园区之一的“东方芯港”,首幅混合用地已落实。让盛美半导体设备公司总经理王坚没想到的是,短短一个多月时间,这块土地就完成了研发用地比例从15%提升到40%、容积率从2.0到2.5、建筑高度从30米到50米的三项突破,在市有关部门和临港管委会的推动下,视研发为生命的盛美半导体有了更大施展空间,其研发及生产中心项目最终落地。
拓展土地类型,这只是新片区今年计划的多项制度创新中的一项。管委会制度创新与风险防范处目前正与国家以及市级部门一一对标,梳理339项制度创新任务,正在分领域、分行业加快推进。
特斯拉项目的一体化审批服务模式还将全面应用于新片区事权改革上,有针对性地进行体制机制改革、深刻转变政府职能,持续优化营商环境,以一流营商环境保障新片区开发建设。
全国人大代表、临港新片区管委会常务副主任朱芝松表示,新片区将把制度创新作为特殊经济功能区“特殊性”的集中体现,全面对标国内外最高标准、最好水平,全力推进更深层次、更宽领域、更大力度的全方位高水平开放,持续推进特殊经济功能区和现代化新城建设各项工作,充分发挥新片区“增长极和发动机”的作用,努力创造高质量经济发展新增量。
改革的定力 科创板注册制持续进阶
4月29日,在上海证券交易所开市9个多月的科创板迎来了第100家上市公司。“科创100”构成“硬核”的新势力方阵:所属行业高度集中在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新兴产业,合计融资达到1188亿元。
“科技含量”是科创板鲜亮的底色,尤其是高端医疗设备、集成电路、生物医药等行业先后有一批具有关键核心技术、科技创新能力突出的企业选择在此上市,汇集起一批市场知名度和科研硬实力兼具的明星科创企业。
“上市对我们而言是一种肯定和荣誉,科创板给予创新研发型企业很大的支持和鼓励。”去年11月5日,驻扎张江的美迪西在科创板挂牌,成为科创板首家上市的医药研发企业,其创始人陈春麟向记者坦言,上市科创板是新起点,让公司发展站上更大的平台,他期待的是未来科创板能更好地促进金融资本和创新资源有机结合。
坚定初心,“进阶”仍在继续。面对疫情带来的全新经济环境,这片资本市场深化改革的“试验田”要用深层次改革,去迎接更多标杆型、引领性企业上市,提升整个市场的核心竞争力。
“要进一步发挥资本市场在要素市场化改革中的引领作用,资本市场不仅是最重要、最综合的要素市场,也是完善其他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的重要工具和路径,中国资本市场正迎来更加市场化的时代。”全国政协委员、申银万国证券研究所首席经济学家杨成长表示,中国要形成一个多层次的科创主导型资本市场服务体系,明确分工、相互贯通,以实现注册制为核心,更加开放、更加市场化、更加规范化,建立包括企业上市发行、交易、退市监管以及企业并购等基础性制度。
创新的动力 示范区彰显一体化优势
在上海市域的西翼,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建设今年迎来“密集施工期”。区域一体化大框架下,示范区执委会推动建立了多项机制,打通信息流、人流、物流,协调应急物资互济、治安联合管理等。这些举措为示范区率先复工提供了重要保障,上海青浦、江苏吴江、浙江嘉善“两区一县”全部3000多家规模以上企业,早在3月上旬就已全部复工,三份“100%”复工答卷证明了区域协调机制所发挥的作用。
“疫情让大家更清晰地认识到,没有区域一体化,没有高水平的跨区域治理,就形成不了整体竞争力,”示范区执委会相关负责人如此感叹。
几天前,《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先行启动区产业项目准入标准(试行)》正式发布,这是长三角一体化制度创新的最新成果之一。根据准入标准,先行启动区新引进及盘活存量用地引进的工业项目、研发总部项目,将重点聚焦产业契合度、环境友好度、创新浓度以及经济密度“四个维度”。这标志着先行启动区内“一个标准管准入”,实现了跨省级行政区域执行统一的产业项目准入标准,彰显了“一体化”。
聚焦制度、规划、项目、机制,示范区今年40项重点工作紧锣密鼓地展开:元荡岸线贯通、沪苏湖高铁等重点工程前期工作即将完成,力争尽早开工;先行启动区660平方公里的国土空间规划正抓紧编制;围绕生态保护、土地管理、项目管理、要素流动等八个方面,示范区将率先开展一体化制度创新……
在全国人大代表、上海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张兆安看来,“示范区建设好了,可以夯实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也可以形成一批在全国可复制、可推广的跨区域制度创新的经验。”
文:唐玮婕 祝越
编辑:陈云峰
责任编辑:戎兵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