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源:视觉中国
不惟GDP(国内生产总值),今年政府工作报告特别提到城镇新增就业900万人以上,对此,十三届全国政协常委、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杨伟民很是赞同。
受全球疫情冲击,世界经济出现下行,产业链供应链循环受阻,国际贸易投资萎缩,大宗商品市场动荡。而国内消费、投资、出口也出现下滑,就业压力显著加大。为此,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六保”,保证居民就业、保基本民生、保市场主体、保粮食来源安全、保产业链和供应链、保基层运转,坚定实施扩大内需战略,维护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确保完成决战、决胜脱贫攻坚任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将就业放在更加优先位置上,相对地淡化GDP,既是我们坚持问题导向,同时也是根据全球疫情现状作出的选择。”杨伟民说,增加就业、突出民生、突出保市场主体的政策目标是目前比GDP增长速度更重要的问题。
如何看待就业和经济增长的逻辑关系?“过去的一种逻辑是,经济增长到一定程度,就业就会相应增加。其实还有一种逻辑,就是增加多少就业,可能就会带来多少增长。”
杨伟民在与记者视频连线时算了一笔账:最终我们如果实现900万人的就业增长,每人年收入为5万元,就相当于增加了4500亿元的收入。按照目前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40%左右的数据,那么GDP总量就会增加1万亿元,相当于至少增长1个百分点。
杨伟民说,实际上新增就业带来收入的增加还会用于消费以及其他行业的增长,这样的乘数作用会带来相对比较高的正增长水平。
政府工作报告指出,今年的赤字率将会按3.6%以上安排,财政赤字规模要比去年增加1万亿元,同时还会发行1万亿元的抗疫特别国债。
那么这2万亿元怎么用?这2万亿元资金将全部交给地方支配,主要用于保就业、保基本民生、保市场主体,包括支持减税降费、减租降息、扩大消费和投资等。
杨伟民表示,特殊时期用特殊政策,省去中间环节,从中央直接到县的创新支付方式带来很大的便捷性,能够让基层以最快速度将资金用于保居民就业、保基本民生、保市场主体,在提高效率的同时,赋予基层更大自主权,将钱用在“刀刃上”。
作者:祝越
编辑:范菁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