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会场上,武汉战“疫”被高频提及,让与会的代表、委员们十分动容,更让众多隔屏关注两会的网友们感动不已。
全国人大代表、天津中医药大学校长张伯礼5月22日参加天津代表团全体会议审议政府工作报告时,回忆武汉抗疫历程,一度哽咽落泪。同日,在全国政协会议小组讨论政府工作报告时,全国政协委员、湖北中医药大学副校长马骏,在向上海以及上海医疗队代表“感谢”时也深情落泪。
何谓“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可以说,武汉战“疫”就是一个生动的注解,一幕幕让人泪目的画面至今印刻在每个国人的心头。为抗击新冠疫情,全国逾4万医护人员驰援武汉,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全国人民同舟共济、守望相助,取得了疫情防控阻击战的重大战略成果,实则“成之惟艰”。
武汉战“疫”,是对生命的礼赞,是对“无论年龄再大、病情再重我们都绝不放弃”理念的遵循,在人类抗击传染病历史上谱写了伟大的围城史诗。
当前,进入常态化防控后,在保存前期“战果”的基础上,如何未雨绸缪、着眼长远,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为保障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构筑起更坚固的防线——把战“疫”期间取得的“战果”固化下来,不断转化为制度和经验,融入传染病防疫体系,健全应对公卫突发事件的能力,可以说,这不仅是一道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必答题”,也是一道面向未来,为防范可能出现的未知重大疫情风险而提前准备的“思考题”。我们今天多想一步,多做一点,或许未来在抵御公卫突发事件前,就能更从容一些,防护能力也会更强一些。
以上海为例。在这次战“疫”进程中,一道在关键时刻“发力”的防疫线屡屡被提及,那就是发热门诊。在新冠疫情防控期间,全市近60%的新冠确诊患者来自于发热门诊。发热门诊是17年前抗击“非典”时的非常之举,作为“战果”被定格下来。
此次抗击新冠疫情,不仅发热门诊得到升级,从社区发热哨点诊室的增设到互联网医院的“起飞”,这些层出不穷的新“战果”持续融入城市防线,并持久得到加固。这不仅需要久久为功的定力和远见,也是对社会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的考验。
须知,区别于一名患者在医生救治下实现康复的“成就感”,公卫体系有其特殊性,它服务的不是一个人,而是一个群体。正如病毒非我们肉眼可以察觉,公卫体系建设的“成绩单”往往也是隐性的。在大多数风平浪静的时候,城市的防线“刷不出存在感”,而当病毒侵袭之时,它会及时亮灯,发出预警。
因此,只有对公卫体系的特性有充分把握和认知,对疾控所承载的“预防与控制”的功能有深刻洞察,我们在投入、部署这道事关每个人安危的防疫线时,才会更加“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
上海作为世界观察中国的重要窗口,一定要努力打造成为我国城市的治理样板,向世界展现“中国之治”新境界。
在此次战“疫”进程中,上海已率先推出“公卫建设20条”,并提出目标:到2025年,成为全球公共卫生最安全城市之一。
守住人民生命和健康安全的“底线”,更好地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增强超大城市的“免疫力”,从理念重塑到系统升级再造,上海公卫体系建设的提速,不仅是为人民群众打造高品质生活,也将是“治理样板”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作者:樊丽萍
责任编辑:姜澎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