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伟忠(右)在动迁现场向施工人员了解情况。
本报记者 陈龙 摄
人物小传
朱伟忠,青浦区徐泾镇综治办副主任。自2012年被抽调从事征收补偿工作以来,朱伟忠凭借“亲情工作法”拉近了与百姓的距离,他曾获得“2013年度青浦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好人好事”等荣誉称号。
“这个小伙子好!我欣赏他!”提起青浦区徐泾镇综治办副主任朱伟忠,镇上居民陆花茶像夸自家女婿一样赞不绝口。不知情的人绝对不会相信,就在2个多月 前,朱伟忠刚刚代表镇上把陆花茶家的老房子给动迁了。在不少地方常常势同水火的动迁居民和动迁工作人员,居然能把关系处得这么好,这是怎么回事?
朱伟忠的本职岗位是综治办副主任,但从2012年开始,这位皮肤黝黑的“80后”就被抽调一直从事征收补偿工作,至今共参与了7个地块的动迁,先后完成 83户居民和5户企业的“搬家工程”。特别在刚刚结束的罗家小区动迁中,他负责的20户居民短短10天就全部签约,不仅在全部21个动迁小组中速度最快, 而且没有任何“后遗症”,为当地尽快完成国博综合体周边配套设施建设立下不小功劳。
“多管闲事”打破居民戒心
朱伟忠说,他的工作“秘诀”很简单,就是“拿百姓当亲人”。
这是当初徐泾镇前明村村主任盛龙虎言传身教的。2008年,朱伟忠在前明村当大学生村官,村里有位腿脚不方便的老人要去市区看病,可子女都不在身边,又赶上“雪灾”,家门都迈不出。盛龙虎带人过来,背起老人,又找车把她送到市区医院。
当时周围有村民说,盛主任把那老人当自己亲娘了。还有人说,亲生儿子都不一定有这么好。“主任的举动让我明白,亲情是联系群众最好的桥梁。”
后来,朱伟忠调到镇上从事征收补偿工作。心里装着盛龙虎教的“秘诀”,他和别的动迁工作人员不同,别人上门做工作总是“就事论事”,他却常常“多管闲事”。
在参与二联墓地搬迁时,朱伟忠遇到了公认“难搞”的老杨。因为过往经历,50多岁的老杨戒心很重,每次朱伟忠上门,他总是先打开手机录音,再从屋里翻出一摞政策法规摊开放在桌上,全程几乎只听不说。
老杨迟迟不松口,朱伟忠还有心思“不务正业”。他听说老杨妻子48岁,一直没工作,于是自告奋勇帮她张罗,没事就往镇就业平台、职介中心跑。好不容易遇 到有家企业招保洁,其他条件都符合,但企业要求年龄不超过45岁,朱伟忠急了,“闯”进企业找老板“求情”,软磨硬泡好几个钟头,终于让老板同意雇佣老杨 妻子。
事后,老板问老杨妻子,“那几个年轻人是你亲戚吧?要不怎么会这么卖力帮你寻工作?”得知妻子工作有了着落,老杨的态度也好了很多,手机不拿了、政策不翻了、话匣子打开了,最终爽快签了字。
类似的举动还有很多,就像朱伟忠每次在居民签完字后都会说一句,“搬家时记得叫一声,外面请个人起码200块还要加包烟,我们动迁小组4个壮劳力可都是免费的。”
走进老房子也注意换鞋
“我的体会是,你拿百姓当亲人,百姓也不会拿你当外人。”朱伟忠说,动迁工作对他来说就是不断“攀亲”、“走亲”,用自己的一片热情换取居民的理解、配合。
在这次罗家小区征收补偿中,朱伟忠负责的一户人家,因为房屋主体建筑面积小、装修普通,补偿价格全组最低,户主虽然明白这其中的道理,但情感上始终不愿接受。
有次这家户主孙女生病住院,朱伟忠上门时,特意买了小孩平时吃的那个品牌的奶粉,还带了些水果和玩具。这个小小的举动,打动了他们全家。女孩妈妈说,看 到女儿抱着玩具笑个不停,“突然觉得这几个年轻人真的是为我们着想,他们连孩子吃什么奶粉都想到了,很多掏心窝的话自然而然就说出来了。”
经过几年的锻炼,留意动迁居民家里的细节已经成了朱伟忠的工作习惯。在造访一些简陋的老房子时,哪怕知道这里可能很快就会被夷为平地,他进门前总不忘问一声,要不要换鞋。
此外,朱伟忠做工作还特别有“韧性”。有一次动迁,有户姓张的人家打算观望,对动迁小组“闭门谢客”。朱伟忠和同事商量后,专门利用上班前和下班后的时 间上门。即便如此,老张还是爱理不理,“有天晚上我们上门送评估公司的选择单,他正在家吃晚饭,看到我们去,端着碗堵在大门口,叫我们把选择单放下就 走。”
碰了个“软钉子”,朱伟忠他们不气馁,继续起早摸黑上门。上门次数多了,老张家的狗见了他们反而摇起了尾巴。老张见动迁小组一次次上门也有些不好意思,态度慢慢变得配合了。
一位动迁户回忆说,“有一天正在下大雨,小朱一边敲门一边在外面喊,‘阿姨能让我进去躲躲雨吗’。门打开让他进来,伞还抓在手上滴水呢,就开始和我谈工 作了。人心都是肉长的,看他和我儿子差不多大,工作这么卖力,我就心软了,虽然补偿价格还没有达到心理价位,能让就让一点吧。”
“骗了你们我没脸再见面”
朱伟忠多次提到,徐泾镇的征收补偿工作之所以进展顺利,还因为他们有“靠山”。“动迁政策就是我们的‘靠山’——靠山靠得住,我们浑身有劲;靠山靠不住,我们再努力也没用。”
所谓“靠得住”,指政府部门制定的征收补偿政策合理,而且标准能得到严格执行,早签晚签一个价。
“以前动迁时‘可操作空间’比较大,往往拖得越晚补偿越多,‘有路子’也能多拿点,小道消息满天飞,导致居民‘抱团观望’。”朱伟忠说,他2012年做 二联墓地项目时,开头第一周成绩为“0”,除了缺乏工作经验,还因为当时居民宁可每晚凑在生产队长家里一起研究小道消息,也不愿完全相信动迁工作人员说的 话。
但最近几年,当地动迁基本实现了公开、透明,各家拿了多少补偿款一目了然,流言也少了很多。
有了政府公信力撑腰,朱伟忠和同事们工作时的底气也越来越足。“我常和动迁户说的一句话是,‘今天和你说的每一句话,过三个月、半年再看,我有没有骗你。’徐泾镇就这么大,大家抬头不见低头见,我要是骗了动迁户,以后就没脸再见面了。”
镇上居民张为林是罗家小区动迁户之一,他曾找过朱伟忠,希望在评估报告的基础上再加一点,结果得到了一句很坚决的回复,“不可能。你们加了,前面签的合同就要全部推翻重来了。”
文汇报记者 叶松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