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片《陆垚知马俐》叫好叫座,上映时领跑同档期电影,并在第31届中国电影金鸡奖评选中获得导演处女作奖。
影片《我是医生》以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肝胆外科之父”吴孟超为原型,表现了他九旬高龄仍不舍一线、不负医者使命的境界,获第十四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
影片《邹碧华》真实生动地描述了被誉为“时代楷模”的人民法官邹碧华的感人事迹,塑造了一位为司法事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法制建设“燃灯者”的银幕形象。
■本报首席记者 王彦
上海电影市场全年票房达到35.02亿元,刷新了城市纪录;上海出品的电影在全国取得票房近50亿元,也是上海历年之最———关于上海电影的2017年度报表里,漂亮的成绩不止这两个。其他值得一书的,有的指向了品质:全年共有13部上海出品影片获得24个中外电影奖项,也是上海电影的新高;有的指向了突破:上海推出了星级影院评定,在全国城市中率先展开尝试。
2017年是上海电影取得显著成就的一年。而在全力打响“上海品牌”的征途中,在文创“50条”提出要打造全球影视创制中心的背景下,过去一年的成绩单也为上海电影“再出发”找准起点。
票房和奖项都获丰收,“上海出品”的能见度在提高
过去一年,上海共生产电影82部,41部进入院线上映,累计票房约49.6亿元,分别比去年增长了20.6%和10.2%。在重点的档期或是重要的国内奖项评选中,“上海出品”的能见度都在提高。
按时间线大致梳理,“上海出品”从年初就取得开门红。贺岁影片《功夫瑜伽》《乘风破浪》在2017“史上最强春节档”期间创下上海同档期有两部影片票房过10亿元的纪录。从5月开始,主旋律题材影片《我是医生》《邹碧华》等先后收获了良好的社会效益,较之以往的同类型影片取得了较大突破。暑期档、国庆档、贺岁档中,《绣春刀II:修罗战场》《缝纫机乐队》《机器之血》等一批优秀故事影片,题材丰富多样,票房纷纷过亿。而在纪录片和动画片领域,上海的创作力量也值得记取。《地球:神奇的一天》作为“中英电影合拍协议”框架下的第一部院线电影,在中国率先公映后获得上佳口碑。《大耳朵图图之美食狂想曲》《十万个冷笑话2》等动画大片,则以精良的制作和创新的理念赢得观众认可。
奖项方面,共有13部影片获得24个中外电影奖项,这是上海电影历年来的获奖之最。其中,《我是医生》获得第十四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村戏》《大耳朵图图之美食狂想曲》《陆垚知马俐》分别获得第31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摄影奖、最佳美术片奖和导演处女作奖。《老兽》《米花之味》《318号公路》《被阳光移动的山脉》《摇摇晃晃的人间》《暴裂无声》等一批优秀影片也在各类赛奖平台上受到专业好评。
在全国率先启动影院星级评定,以服务理念擦亮“上海文化”金名片
数据显示,在上海的影迷观影热情全国居前。2017年,上海地区影院票房为35.02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6.99%。观影人次8305.97万人次,比去年同期增长13.68%。作为亚洲第一唯一的国际A类电影节落户城市,上海这座电影之城能为爱影之人提供怎样的服务?
为细分受众提供更多的艺术选择,是上海艺术电影联盟长久以来的宗旨。2017年,该联盟共放映 《浮生》《塔洛》《百鸟朝凤》《路边野餐》《冈仁波齐》等优秀国产片约350场,还举办了音乐与电影大师展、日本电影周、英伦电影周等海外影展。与此同时,3D全景声京剧电影《霸王别姬》以及《七月与安生》《追凶者也》《火童》《渔童》《村戏》等10部“上海出品”赴新西兰、英国、日本、美国等地举办“中国电影周”。根据文创“50条”内容,上海还将进一步加大对艺术、教育等特色院线的支持力度,支持创新放映方式的新型院线。
对于更多电影观众,上海则尝试以服务理念擦亮“上海文化”的金名片。从去年12月开始,上海在全国率先启动影院星级评定工作。全市共320家影院中,第一批有128家影院报名参评。该评定的考核项目包括电影放映质量和服务水平两大方面、百余条细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