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日,随着新冠感染者数量快速增加,上海各大医院急诊就诊量骤增,与此同时,120急救系统高负荷运转,多家医院急诊量到达历史高位。
采访中,多家医院急诊科医生告诉记者,急诊患者中有些“非急诊”需求的轻症患者,对此,他们呼吁——
市民如有低热、轻度咳嗽、流涕等症状,没有出现呼吸急促、胸痛、心悸、低氧等表现,可选择普通门诊或家附近的社区医院、区级医院就近就医。当前,只有推进分级诊疗,减少市级医院急诊医疗压力,才能把“生命通道”让给真正需要的人。
记者从市卫健委获悉,当前,全市已布局发热门诊(哨点、诊间)点位共2371个,其中二级以上医疗机构145家,另2226家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共开设2594个发热诊间。
记者采访获悉,本市多个区的区属医院、社区的发热门诊、发热诊间,有的24小时开放,有的开设夜发热门诊,为了让患者等候时间更短。
三甲医院急诊迎“最难打的仗”,就诊者不乏“非急诊”需求
连日来,瑞金医院急诊持续保持高位运转,就诊者非常多。以12月26日为例,一共来了92辆救护车,是平时的3倍。“急诊内科有一天24小时看了865名病人,抢救室从零点到早上7点钟,共有200多个病人。”
“这可能是最难打的仗,但我们有信心打赢。”声音嘶哑的瑞金医院急诊科主任盛慧球说,“还好有医院的强大后盾支撑,医务处、各职能部门、医学教育处多方协调统筹,全力支援急诊台面、抢救室、病房以及发热门急诊等岗位,宁光院长、陈尔真副院长不时跑到急诊一线指挥抢救、分流患者。”
瑞金医院副院长陈尔真告诉记者,近来,瑞金医院每日急诊在1500-1600人次,是平日800人次的整整一倍。其中,80%是因新冠感染来就诊,还有其他急诊问题,而在新冠感染者中,有50%-60%的患者属于轻症。
“这些病人尤其是年轻人,可以在社区、区级医院解决。我们知道,新冠感染后出现的主要症状是发烧,还有全身肌肉酸痛、咽喉痛等,但这些患者没有胸闷、气急,胸部检查也没有明显的肺炎表现,却依旧跑到三甲医院来,寻求‘挂水’,其实没有必要,还造成了急诊生命通道的拥堵。”说到这里,陈尔真有一些无奈。
瑞金急诊并非个案。仁济医院门急诊办公室副主任庄旭告诉记者,目前仁济医院东院区每天急诊加发热门诊的就诊量在2100人次左右,南院区1200人次左右,工作量处于“超饱和”状态。
“为了能让来就诊的市民减少候诊时间,我们仁济医院东院区急诊内科诊位从4个增加到了7个,但病人数较多,病人仍需排队等候较长时间。与此同时,120来院急救人次屡创新高。”庄旭告诉记者,12月28日,仁济医院救护车达269辆,之前一天是238辆,“120转运来的病人数每日在增长,其中有不少老人,合并多重基础病。”
庄旭说,目前仁济医院多科室轮流派出医务人员“支援”急诊,医护人员也是全力以赴救治重症患者。但以他在急诊的观察看,一个小时里就会有十多名“非急诊”患者前来。
“年纪轻的,感冒咳嗽,白天上班没时间看病,晚上就来急诊。”庄旭也注意到,还有部分“阳过”因担心近期网上热传的“白肺”跑到急诊就希望拍一个CT。对此他也建议,市民朋友如症状较轻,可选择线下专科门诊或互联网医院,也可至家附近的社区医院、二级、三级医院。
新冠感染大部分可居家自愈,轻症建议前往区属、社区医院
“急诊病人涌入,每个人的候诊时间相应都要延长,病人就诊也很煎熬,尽管医院不断想办法,全院统筹人员、扩大诊区、开批新冠专病门诊分流等,但不是长久之计。”陈尔真呼吁,上海有分级诊疗体系,做得很好,应进一步坚持:对轻症感染者或年轻人等,大部分可居家自愈;要就医的,可前往互联网医院,或就近社区医院、区级医院,也减少奔波。
医学专家都谈到,新冠自愈有一个过程,通常是7-10天,在此期间,发烧是正常表现,低热可以不用药,高烧过程中为缓解体感舒适度,可适当用药。对糖尿病、高血压、肿瘤等疾病脆弱人群在做好基础疾病管理同时,可以关注体温、血氧饱和度等指标。这类脆弱人群如果持续高热3天以上、出现胸闷气促等表现要就医。
目前,上海已构筑起三级发热诊疗体系,除了三甲医院,还有区级、社区的发热诊疗点。为帮助市民快速查找附近的发热门诊(哨点、诊间),“随申办”移动端上线“发热就诊查询”服务,市民可一键查询、搜索最近的点位地址、服务时间、忙闲状态等信息,理智就医,减少自己的就诊奔波,更能把宝贵的急救资源让给真正需要的患者。
作者:唐闻佳
编辑:唐闻佳
责任编辑:樊丽萍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