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医改,有哪些“排头兵”?今天,第五届“上海医改十大创新举措”揭晓。今年评出的上海“医改十大创新举措”,聚焦重要民生同时,进一步前瞻了上海深化医改和推进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的方向标,不少举措聚焦“体医融合、医养结合、康养融合”等,强调防与治“共生”,从生命全周期角度优化健康服务,让群众更有获得感。
本届评选自今年2月启动,全市各办医主体、医疗卫生机构积极申报,57家单位推荐申报63条举措。评选工作由上海市医改办、上海市卫生健康委、上海市医保局指导,《解放日报》社联合上海市卫生和健康发展研究中心组织开展,上海市健康促进中心协办。
健康上海建设,“体医融合”是难点之一。2020年,杨浦区和上海体育学院“区校联动”打造基于健康医保理念的“社区运动健康师”,推进健康关口前移;区医保、卫健、体育等部门打破边界,与体院在政策制定,经费设施投入,专业人才培养等方面协同整合;在社区组建“家庭医生+社区运动健康师(由体院专家团队组成)+社区工作者”的“三驾马车”,在对象筛选、运动干预方案制定、活动召集实施、随访评估方面分工协作。项目两年来受益市民6000余人次,对6个街道8个试点人群,共230名慢病、职业人群开展2600人次精准的健康干预,推动7项运动康复手段获医疗技术认证,初步构建了多元参与运动促进健康的“杨浦模式”。
医疗与养老密不可分,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围绕老年患者就医需求持续推进智慧医疗适老化升级。2021年3月,在上级主管部门支持指导下,以“老年友好医疗”为发力点,以“数字化转型”为着力点,以“互联网医院”为落脚点,市一医院与市民政局携手打造“互联网医院+养老院”智慧医养服务新模式,通过创新8大适老专属服务,使养老机构老人足不出“院”也可享受三甲专家“面对面”优质诊疗服务,首批试点机构服务覆盖率83.7%,该模式获评全国学雷锋志愿服务“四个100”最佳志愿服务项目,“十四五”末计划覆盖本市200家以上养老院,进一步深化医养融合内涵,提升养老院服务能级,化“数字鸿沟”为便捷高效“数字红利”。
在新冠疫情冲击下,心理健康成为社会关注热点,青少年人群也存在需求缺口。长宁区精神卫生中心7名儿少精神科专家与教育局签约成为“心理顾问”,探索“前端科普宣教-中端识别指导-后端综合干预”模式,与心理教师、咨询师、社工组成多学科团队,将学生危机预警事件精准分为3类,形成“PII”(预防-识别-干预)路径,一旦接报预警事件,心理顾问第一时间提供专业指导,并酌情开辟就诊绿色通道;卫生、教育、政法和民政加强合作,健全覆盖全区公民办初中的“家-校-医-社”网络。
此外,打造专科诊疗+脑健康筛查管理的双重模式,实现“从医生集团到实体医院办医探索”的上海冬雷脑科医院;为上海参保人再增加一份高额普惠保障的“沪惠保”;数字化转型重塑上海“智慧急救”体系的上海市医疗急救中心“上车即入院”等项目均是代表上海水平、成果惠及百姓的医改举措。
【附】“第五届上海医改十大创新举措”评选获奖名单:
作者:唐闻佳
编辑:唐闻佳
责任编辑:樊丽萍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