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人拿着CT报告十分担心,肺结节是什么,为什么得肺结节的人越来越多,肺结节是肺癌吗?今天我们来说一说。
什么是肺结节?
肺结节是指在肺实质内而不属于正常肺组织的直径小于3厘米的结节状阴影。它可以是单一发生的,也可以是多发的。肺结节的常见发病原因有:吸烟、二手烟、厨房油烟、空气污染、职业伤害、各种感染。
为什么得肺结节的人越来越多?
长期处于吸烟、厨房油烟环境心情郁闷、室内装修或者空气污染等都是形成肺结节的原因。
社会大众的健康意识不断增强、对健康的需求促使越来越多的人参与了体检或是健康筛查,其中由于检查设备、检查手段的更新换代,针对胸部的体检项目也由胸部X光平片变成了CT,又逐步更换成高分辨率CT。
以胸部X光片为例,检查时多从正侧面拍摄,不仅太小的病灶无法检出,更因为是2D平面投影影像,如果肺结节刚好长在骨骼或器官后面,很容易被遮蔽。如今体检的高分辨率CT配合上后期重建算法的发展创新,在控制X线受检剂量的同时,层厚越来越薄、分辨力越来越高,CT影像变得更加精细清晰,许多之前检查所遗漏的较小的肺结节再也无处遁形。
肺结节是肺癌吗?
肺结节是属于影像学上的概念,它不代表具体疾病。它可以是炎症、感染、肺结核、肺癌、转移瘤、错构瘤、炎性假瘤、肉芽肿、隐球菌感染、淋巴结、炭沫沉积、机化性肺炎的表现,那怎么判断它的好坏呢?
肺结节良恶性的金标准是病理诊断,医生也可以根据CT影像学表现、临床既往病史和个人经验给出初步的趋势结论。
我们可以根据大小来对肺结节进行一个分类,直径为5~10mm者定义为小结节;肺结节中直径<5mm者定义为微小结节。总的来说,结节越大,恶性概率越高;结节增长速度越快,恶性概率越高。临床上一般以8mm作为警戒线,超过8mm的肺结节需要根据形态密度进一步分辨诊断。
我们又可以依据结节密度将肺结节分为三类:实性结节、部分实性结节和磨玻璃样结节。
其中实性结节是指其内全部是软组织密度的结节,密度较均匀,其内血管及支气管影像被掩盖,就像一个鸡蛋黄,直径越大边缘越粗糙越古怪恶性程度就越高,其中如果能看到脂肪成分则提示良性可能性大。磨玻璃样结节是指肺内模糊的结节影,结节密度较周围肺实质略增加,可见其内血管及支气管的轮廓,它像一个鸡蛋清,是较为常见的肺结节。部分实性结节是指结节内既包含磨玻璃密度又包含实性软组织密度的结节,密度不均匀,它像一个鸡蛋清包裹的鸡蛋黄,它是三者中恶变率最高,需要高度关注的。我们比作鸡蛋黄的实性部分越大越危险。
检查出肺结节怎么办?
检出肺结节不用害怕,其实首次通过体检发现的肺结节90%以上都是良性的。它们多生长在肺的周围组织中,通常较小,对肺功能没有影响。它们有些是岁月风霜风吹雨打在肺部留下的沉积物还没有被我们机体吸收的痕迹,有些是因为曾经肺部感染留下的瘢痕。胸部微结节和小结节是恶性肿瘤的概率只有0.4%和1.3%,一般不需要我们额外进行外科手术干预,只需要遵医嘱定期检查观察它们的变化情况即可。有些肺结节几乎都是良性的,比如斜裂处形态规整成菱形或三角形的结节一般是胸内淋巴结,因此在检查中发现肺结节没必要过度焦虑。
对于考虑是急性炎症导致的肺结节可以进行抗炎治疗,一个月后复查CT观察肺结节的变化。如果发现肺结节有缩小或者完全吸收,则考虑良性病变,此后只需要每年随访胸部CT。
如果抗炎治疗后病灶并没有缩小,CT复查图像上病灶大小大于8mm的肺磨玻璃结节,或实性结节/部分实性结节的实性成分平均直径<5 mm,形态上出现恶性征象例如分叶、毛刺、胸膜牵拉、空泡症等,这些往往提示结节有强烈的侵袭性可以由放射科医师、呼吸科医师、胸外科医师多学科会诊,决定进一步检查和外科手术干预。对于胸腔镜术后发现新高危结节、病灶生长位置靠近肺门、高龄或肺功能差等身体情况不符合手术条件的患者,可以采取放疗和消融治疗。
大小处于5-8mm的肺结节可以根据大小、密度、形态、边缘等特征,定期CT随访。
对多发性肺结节需要诊断是否是原发肺癌、评估纵隔淋巴结和心肺功能后对每个结节独立进行评估,谨慎选择分期或同期手术治疗方案和多学科综合治疗。做到优先处理主病灶,兼顾次要病灶,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量切除多个病灶,尽可能保留肺功能。次要病灶若无法一次全部切除,则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随访。
肺癌作为我国发病率和死亡率极高的恶性肿瘤,多数患者发现时已经是中晚期,目前中、晚期肺癌术后的五年生存率大约15%。而早期肺癌的术后五年生存率相比较来说可谓是天壤之别,达到了90%以上,而纯磨玻璃结节患者,术后五年生存率更是达到了100%。所以,大家在体检中发现的肺结节,即使形态上倾向于恶性,也提供了肺癌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的机会。及早发现了肺结节病变,就能够筛查出早期肺癌,掌握治疗的关键窗口期,配合医生做后续观察和治疗,就有很大机会可以根治。
发现肺结节,既不能掉以轻心,也不必过度惊慌。要做到及时就诊、按时复查、正确对待,保持心情愉悦,不让肺结节成为心结。
作者:陶广昱 王庆博 陈群慧(指导)
作者单位:上海市胸科医院放射科
编辑:唐闻佳
责任编辑:樊丽萍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