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年前,我曾在一院进行肾移植手术,是你们救了我的命。没想到二十年后还是你们为我‘拆除’了直肠‘炸弹’,让我不受痛苦折磨......”在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胃肠外科病房里,患者徐老伯难掩感激之情。
近日,市一医院普外中心胃肠外科团队联合泌尿中心、麻醉科等多学科为一位肾移植术后20年罹患直肠癌患者,成功实施了机器人单孔直肠癌根治术,术后患者移植肾功能未受影响,恢复顺利,目前已康复出院。
徐老伯今年65岁,是市一医院的老患者。2003年因终末期肾病肾功能衰竭于市一泌尿外科行肾移植手术。术后长期服用抗排异药物,并定期在市一行移植术后随访健康管理。
转眼20年过去了,复查各项指标良好,日常生活已与常人无异。1个多月前,徐老伯出现便血,待疫情稍平稳后,第一时间前往医院就诊,经肠镜检查发现直肠上段菜花样肿块,考虑罹患直肠癌。
“当时的心情有些崩溃又很矛盾。”徐老伯回忆,“我既担心不能手术,又担心因长期服用免疫抑制药物会影响手术安全。”这些问题成为了他心中的巨大负担。
带着对市一医院20多年的信任,徐老伯及家人来到市一普外中心副主任、胃肠外科(北)主任黄陈教授的门诊,想寻求最后一线希望。
经仔细询问病情,并进行详细体格检查后,黄陈决定为徐老伯采用机器人单孔直肠癌根治术。
“在不影响患者移植肾功能的前提下,做好肿瘤外科根治手术,同时保证吻合口血供和愈合,让患者平稳顺利出院,是我身为医生首要考虑的事情。”在黄陈的耐心解释说明下,徐老伯一家放下了悬着的心并决定入院接受微创手术治疗。
入院后,黄陈主任,项世骏主治医师,以及泌尿中心肾移植科主任医师秦燕,麻醉科主任李金宝教授等专家针对徐老伯的情况进行了周密的术前讨论,决定采用机器人单孔直肠癌手术的微创方案,并精心制定了围手术期处理措施,精准调控抗排异药物。
手术当天,在多学科通力协作下,黄陈耗时一个半小时,仅通过一个4厘米左右的绕脐小切口顺利完成机器人单孔直肠癌根治切除、淋巴清扫和消化道重建。
在快速康复外科理念指引下,手术团队还为患者在术前、术中和术后采用了多模式镇痛方案,极大地减少患者疼痛及手术应激。术后第一天,徐老伯便可饮水和下床活动,也进一步防止了下肢静脉血栓和肺部感染,促进胃肠功能恢复和精神心理恢复。
从一个月前的焦虑、消极,到首次看完门诊后的信心倍增,再到现如今术后的激动感激,徐老伯的心情犹如过山车般跌宕起伏,“非常感谢市一胃肠外科团队,是他们的专业和耐心给予了我们患者满满的安全感和信任感。”
据介绍,器官移植术后,由于长期的免疫移植状态,使得接受过器官移植受者的恶性肿瘤发病风险较普通人群平均高出2-4倍,需引起重视,加强体检。
此外,器官移植患者长期服用免疫抑制药物,器官功能弱、组织愈合力差,围手术期发生各项并发症的风险增大,尤其是容易发生消化道吻合口瘘和吻合口出血。
此次市一胃肠外科将机器人单孔直肠癌手术创新运用于肾移植术后合并直肠恶性肿瘤患者,不仅延续了移植患者的生命奇迹,也体现了多学科团队超强的微创手术能力和精湛的围手术期管理能力。
作者:李晨琰 项世骏
编辑:李晨琰
责任编辑:樊丽萍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