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黎杰手术中
荷兰患者放弃本地就医费用全免的待遇、慕名到上海找他看病,患者家属感念他15年的“有问必答”在网上写下长长的感谢信,年轻患者亲切地喊他“神仙叔叔”,他,就是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胸外科主任谭黎杰。
从医30多年,“刀光剑影”的外科人生炼就了他独特的平常心。他的患者大部分是“口口相传”而来,网络上,患者对他的最高频好感评价是——“尊重患者”。
患者给他的感谢信在网上“盖起高楼”
“我是一名来自荷兰的患者,虽然在荷兰本地就医费用全免,但还是慕名来到了上海中山医院,最幸运的是挂到了谭教授的号!” 一名食管癌患者在好大夫在线上敲下这段对谭黎杰的感谢,“从初诊到手术,到现在准备出院,谭教授这样一位专业、耐心、细心、平易近人、和蔼可亲的医生,让患者感觉安心、舒心、暖心、有信心。”
“夜里3点下班,早上又来查房……”谭黎杰的认真,患者看在眼里。
年轻患者喊他“谭大大”,“谭大大嘴厉害了!我之前生病,每次去都哭,他就安慰我,没事的小姑娘,放心!胸腺瘤怕什么!给了我信心。然后手术完每年复查,谭大大还记得我是谁,大概哭得太厉害了,真是技术了得的神仙似的医生叔叔。”
谭黎杰是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胸外科主任、食管外科主任、食管癌中心主任,长期致力于微创肺外科和食管外科的技术革新和推广。“低调”是很多同行对谭黎杰的印象,而在患者圈里,他很有名,患者给他的感谢信在网上“盖起了高楼”,有一名患者家属在网上动情写到:“整整15年,只要我们有疑问,咨询谭主任,他都是有问必答,耐心、仔细、详尽,病人85岁,已经老年痴呆,但每每说起谭主任,她都会记得夸赞,可见谭主任在她心目中的重要地位。全家感恩感谢15年来谭主任的帮助。”
忘了全世界,却依旧记得曾经的医生,这是一份质朴而珍贵的医患情。在网上长长的感谢里,患者最高频的好感评价是——“尊重病人”。
别让患者“在路上”折腾太多精力
互联网让患者获得了“寻名医”的新渠道,也悄然改变着医者。
经历着正统的医学学院派教育,严格的外科医生养成训练,谭黎杰始终认为“医疗是严肃的”,对于“在线”这种形式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呈观望态度。
一条条的网络留言,让谭黎杰有了新发现,有些患者“在路上”折腾了太多的精力,竟还没有找到“对的门”。
“不少人体检查出肺部小结节,很焦虑,有的自己查了各种国内外医学指南,一版版更新搞得比医生还熟;3个月就跑医院做一次CT,每次看病都打听下要不要手术,但其实内心非常害怕手术;门诊排了6小时、最后看了5分钟,火气又很大。要命的是,最后还没确定一个方向,一天比一天焦虑。”从观望,到愿意挤出时间“触网”,谭黎杰看重的是这一根根无形网线“链接”患者的别样价值——让“苦求一个答案”的患者多了一种与医生沟通的方式。
“互联网医疗的最大优势之一,减少患者跑动,不要舟车劳顿跑到大城市的医院里,结果发现暂时看不了、或需要再观察观察……”外科医生的节奏很快,慢慢地,谭黎杰形成了习惯,每天利用碎片化时间查看病家在网上的各种留言、问题。
谭黎杰领衔的中山医院胸外科已连续三年位列中国医院互联网影响力排行榜全国前三。另据好大夫在线的数据显示,15年来,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全院医生的网上诊室累计访问量超2.4亿次,在线服务患者数超31.7万人。此外,近两年内,共有9729位去到医院就诊的患者,自发在好大夫在线平台上发表感谢信,分享就医经验,向更多患者推荐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互联网医疗的内涵,不仅包含互联网技术创新、线上的各种应用,更重要的是其融入医生原有工作之后带来的医疗模式改变,让医生围绕患者的疾病治疗需要来组织医疗资源,建立起新的、线上和线下结合的医疗服务流程,让医生对患者的治疗不因时间、空间而中断。
目前,谭黎杰团队随访管理着来自天南海北的肺癌、食道癌等胸部肿瘤术后患者——其门诊80%患者来自上海之外地区。借助网络的力量,术后随访更可有序地开展起来。
“每一名患者都是不一样的,患者手术后回到当地,可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包括一些常见或不常见的术后并发症,这时候患者不用特地再跑一趟医院,可以在线提问,医生在线解答、指路。这样我们也可以获得更多手术后的反馈信息,可能更好指导未来临床技术的开展。” 谭黎杰说,“将心比心”解决患者的问题,也可能促进医学的不断进步。
作者:唐闻佳
编辑:李晨琰
责任编辑:顾军
图:受访方提供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