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放疗科发文揭示放疗联合免疫治疗新机制,研究结果在线发表在著名的《国际放射肿瘤学杂志》。这是放疗科近期在该杂志发表的第2篇论文,该成果的发布进一步夯实了中山医院放疗科在肝癌放疗基础研究和临床探索的国际地位。
该研究揭示放疗诱导肿瘤微环境免疫逃逸的新机制,放疗后肿瘤释放遗传物质碎片双链DNA (dsDNA)触发固有免疫环化腺苷鸟苷合成酶——干扰素基因刺激分子(cGAS-STING)通路,激活下游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TANK结合激酶1(TANK binding kinase 1, TBK1)诱导干扰素调节因子3(IRF3)磷酸化,使IRF3移位至细胞核,在转录水平上调肿瘤细胞PD-L1表达,诱导肿瘤出现免疫逃逸。
cGAS/STING通路识别细胞内外源DNA以激活免疫反应,被称为免疫系统的“油门”,然而,该研究团队利用高通量测序、精确基因敲除鼠等方法,阐明放疗通过激活肿瘤细胞自身cGAS/STING通路,诱导免疫抑制,明确了该表型的潜在生物学机制,揭示联合免疫治疗是克服肝癌放疗抵抗的一个重要手段。后续的动物实验也证实了小鼠放疗联合PD-L1抑制剂产生最佳的肿瘤控制。
中山医院放疗科坚持以临床需求为导向,开展基础研究,从临床问题到基础研究再到临床转化。基于此项研究成果,临床团队开展了“立体定向放疗联合或不联合PD1抑制剂在肝细胞肝癌中前瞻性临床研究“(NCT03857815),该项目正在进行中,初步结果提示放疗联合免疫效果良好。
前期大量的临床研究已经证明,放疗联合免疫可达到“珠联璧合”的协同增效作用,已成为肿瘤全新的治疗模式写入指南。但放疗联合免疫治疗内在机制仍不明确,既往的研究认为局部放疗促进肿瘤相关抗原释放,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物(MHC I)分子表达及免疫细胞招募产生一种系统的、免疫介导的全身抗肿瘤反应,本研究从全新的视角阐述了放疗联合免疫治疗协同增效机制。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放疗科主任曾昭冲教授为本研究主要通讯作者,放疗科副主任杜世锁教授为第一兼共同通讯作者。
中山医院放疗科始终坚持兼顾临床和基础研究共同发展,经过10余年的努力,在肝癌放疗领域开展创新性工作,编写《原发性肝癌放射治疗临床实践》(人民卫生出版社),执笔《小肝癌立体定向放射治疗亚太共识》和我国《原发性肝癌放射治疗共识》,参与编写我国《原发性肝癌诊疗指南》和《TOMO临床应用共识》;在放射生物基础研究领域先后获得6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包括重点项目),多项研究成果发表在国际知名期刊,并写入临床指南。
基于科室放射生物学团队的研究成果,放疗科临床团队已相应开展近10项放疗联合免疫治疗的前瞻性临床研究,均正在进行中,初步结果提示放疗联合免疫效果良好。近三年,放疗科紧跟国际前沿热点,以经典的固有免疫cGAS/STING通路作为研究重点,开展了一系列开创性工作,并取得了部分初期成果。围绕该方向,科室目前已经申请各类基金项目共计13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6项、上海市市委组织部人才项目1项。
作为科室负责人,曾昭冲教授先后制定多部国家卫健委肝癌诊疗规范、亚太地区小肝癌立体定向放疗共识、中国肝癌放疗共识、门静脉癌栓中国专家共识等国内和国际规范,为肝癌放疗规范化做出了重要贡献;杜世锁教授主要从事放疗联合免疫基础及临床研究,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在放疗权威杂志发表论文40余篇。
作者:唐闻佳
编辑:李晨琰
责任编辑:顾军
图:受访方提供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