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粪便,竟然能治病?!以建立国内首个“中国人肠源模式菌种库”为目标,上海人体肠道菌群功能开发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今天在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临床医学科创园区启动揭牌。
据悉,该中心旨在建设中国粪菌移植患者的“粪便银行”,为中国肠道微生态的研究提供资源。
80%的慢性疾病都和肠道菌群有关
粪菌移植,近来一直受到医学界的关注。不过,很多老百姓还是不太理解,甚至存在一些误区。
其实粪菌移植与传统观念里的“吃大便”相去甚远,它是指将健康人粪便中的功能菌群,移植到患者胃肠道内,重建新的肠道菌群,实现肠道及肠道外疾病的治疗。
位于临床医学科创园区4号楼内的肠菌移植实验室达1000平米,已达到国际先进GMP标准,由上海十院联合上药信谊、华大集团共同建设。未来,科研人员就将在此“变废为宝”。
相关研究发现,80%的慢性疾病都和肠道菌群有关,肠道健康决定了一个人整体的健康。
上海十院院长秦环龙介绍,肠道微生态与胃肠功能障碍性疾病以及帕金森病、自闭症、阿尔茨海默病、肿瘤免疫和代谢综合征等肠道外疾病有重要关联,研究这些疾病与肠道菌群的本质联系,并实施菌群移植手术,已成为多种疾病临床治疗的颠覆性策略。
今年8月27日,上海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制定并印发了《上海市菌群移植技术管理规范(2021年版)》,首次对粪菌治病的技术做出详细规范。目前,粪菌移植的治疗范围正在逐渐扩增。
日常保健与治疗疾病完全不同
在日常生活中,不少人也会口服益生菌,那么,益生菌与科研人员提炼的粪菌有何不同?
上海十院结直肠病专科副主任陈启仪表示,日常随处可买到的益生菌多为人工合成菌,且含菌种类少,最多不过十几种,但通过标准化制备的新型肠道菌群制剂、肠菌液、胶囊制剂等包含肠道全菌群,且仅用于临床治疗。两者完全不同。
近年来,上海十院结直肠病专科李宁教授团队运用这种技术治疗病例6000余例,移植73000多次,长期随访有效率达67%。
团队历经近10年,从肠道微生态检测分析技术的突破,到菌群移植临床干预的探索,建立了肠道菌群异常致病新学说和临床治疗关键技术体系,由十院牵头完成的“肠道菌群疾病分类模型创建及菌群移植治疗的临床应用”获得2021年度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中国科学院院士裴钢表示,肠菌功能开发工程中心的正式启动,有益于临床医学科研转化奠定坚实基础、打造中国肠道菌群制备全流程标准化管理体系以及国内肠菌治疗创新发展。相信通过这个平台,建立联系和合作机制,把基础研究、研究转化以及临床应用更紧密地结合起来,能够形成一个比较好的有机体。
陈启仪也强调,大众要以科学的态度看待粪菌移植,它所能治疗的一定是肠道菌群失衡导致的肠道内以及肠道外的疾病,而非包治百病。
>>>相关链接:
粪菌移植所需的粪便从何而来?
又该怎么选择呢?
据悉,供体筛选是一个非常严格的过程,要经历临床前的筛查、临床筛查、临床检测等多重筛选,使供体的身心健康和功能状态得到保障。
主要按照以下标准进行排除:
①既往无遗传性疾病、胃肠道疾病、代谢性疾病、过敏性疾病、传染病及神经精神类疾病;
②近3个月无服用抗生素、质子泵抑制剂药物史,无口服抗肿瘤药物及激素、免疫抑制剂等药物史,无接触毒品,近期无手术创伤及输血可能导致感染疾病传播可能;
③血液检查及粪便检查:完善血生化指标、C反应蛋白、红细胞沉降率、乙型肝炎病毒、丙肝、人类免疫缺陷病毒、巨细胞病毒、EB病毒等且均未见异常。粪便检测排除病原体(艰难梭状芽孢杆菌、沙门菌、志贺菌、弯曲杆菌、粪便虫卵、寄生虫、贾第虫属粪便抗原、幽门螺杆菌、轮状病毒等。
供体可为自体,也可为异体,还应尽量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环境及家族长寿基因的人群。
其次,还要将供体的粪菌液按照标准化方案进行制备。主要方法有粗滤法、粗滤加离心富集法、微滤加离心富集法。
经过处理后的标本可通过肠镜、鼻空肠管、灌肠等方式直接注射到胃肠道,也可制成胶囊服用。前者为有创新操作,有效成分更多;后者无创、易实施,但有效成分相对前者少,需要根据患者病情程度和病变部位选择实施途径。
目前,上海人体肠道菌群功能开发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已招募了几十位志愿者,多为高校学生,每人每天都需记录身体指标,定期捐献,每月可获得一定报酬。
作者:李晨琰
编辑:李晨琰
责任编辑:樊丽萍
图源:院方供图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