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多岁的王老伯膝关节感染到骨科看病,无奈没有手术指征无法住院,正担心被骨科“退单”,不料骨科医生直接将他转至了全科。
日前,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全科医学科新开全科病房,王老伯成了第一位“入住”的病人。除治疗膝关节感染外,医生发现,王老伯还伴有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疾病,将他的病一并管了起来。
看病不知挂哪科,挂好号却未对症,王老伯的就诊难题很多人都曾遇到。日前,一则“原来口腔科不拔鱼刺”的消息冲上热搜。从这个话题延伸开,不少网友分享了自己的就医经验,“左半边脸颊肿胀近1年,不知道挂哪个科室,普外、神外、肿瘤科都试了个遍。”……
当医疗机构的亚专科分得越来越细,患者也时常面临辗转多个科室求医的情况。记者了解到,今年初,不少沪上医院开出全科门诊,将患者健康一站式“管”了起来。
与专科联动,既能精准输送也可坚实托底
在病房,记者见到了王老伯。入院没几天,他已能下地走动,身体恢复得不错。上海十院全科医学科主任李瑾告诉记者,在对症治疗膝关节感染的基础上,就老先生的慢性病,医生也做了全方位管理。全科医学科还与骨科联动,隔三差五便有骨科医生到病房为王老伯看诊。
一家三甲医院的全科如何做出特色?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科医生的差别在哪?这些问题从建科之初便始终萦绕在李瑾心头。
“全科贵在一个‘全’字,必须是全人管理、全程服务,若想做到这些,全专联动便是最好的解题方式。”李瑾说,目前,全科医学科已与骨科、放射治疗科等科室联动。如不少肿瘤患者合并内科问题、营养问题,全科医生可予以综合指导。
在临床上,还有一部分患者占比不小,他们只知自己哪哪不舒服,但具体对应哪个科室往往一头雾水。
李瑾说起曾遇到的一位患者,腹股沟长了个软块,误打误撞找到了她。详细询问病史后,初步判断,这软块实则是疝,超声检查证实无误。随后将其推荐到普外科中的亚专科基本外科就诊。
在李瑾看来,全科讲究广,专科则在于细和深,全科门诊有时如同桥梁,可将患者精准送往专科;有时也像桥墩,可为专科患者托底,打好“全专联合”的组合拳,最终受益的是患者。
推动健康关口前移,将患者一站式管起来
全科门诊开诊后,也给了李瑾许多从医“新体验”,有患者拿着报纸找上门,也有患者就诊后直呼“有人管了”,还有患者直言“认准了她”……
70多岁的张老伯患有冠心病、糖尿病、高血压等多种慢性病,以往每次就医需辗转多个专科门诊。“初次就诊全科,他像变魔术一样,从袋子里拿出一叠药,足有七八种之多。”李瑾发现,老先生血压偏低,在他服用的药物中,有三种药都有降压作用。那一次,她足足花了20分钟,为张老伯梳理病情、规范用药。
“全科的意义不仅在于治病,将患者健康管起来,一站式解决就诊难题。”李瑾希望,依托全科门诊,健康管理关口可不断前移。
35岁的小张是位程序员,工作节奏快、压力大,熬夜加班后总觉得身体疲惫。小张的体检报告上,多项指标都有上上下下的箭头,看得他心里七上八下,莫非这么多科室都要跑个遍?
“全科门诊可以解读体检报告,避免患者拿着体检报告到处挂号看病。”李瑾为小张分析了原有的体检指标,并结合他的家族疾病史、生活方式、工作环境等,设计了更契合个人情况的专属体检项目,制定了个性化健康管理方案。
让恢复期患者“下沉”社区,社区医生“上浮”
事实上,当三甲医院开出全科门诊时,曾有业内专家发出疑问,三甲医生干了基层医生的活,社区医生做什么?
李瑾认为,两者在业务上并非竞争关系,各有“目标适应症”,而在教学上,则能助推带教工作“活”起来。“三甲医院床位紧张是不争的事实,我们全科病房也只有20张床位。”在她的计划中,待患者进入恢复期或稳定期可将其转诊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基层医生交接患者的定期随访计划、后续治疗注意事项等,从而实现社区与综合医院一体化的双向转诊模式。
李瑾还有一个设想,从辖区内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里挑选一批骨干医生,让这群基层的全科医生每月保持一定频率的“上浮”,跟着专家一起看门诊、查病房,补充医学知识上的短板,将综合医院的诊疗能力下沉基层,带动基层医生的诊疗水平。
更重要的一点,建立独立的全科医学科,可以增强全科规培医学生的归属感。上海十院开设全科教学基地近10年,培养近百名社区全科医生,可由于此前未设全科医学科,只能将其挂靠在其他科室名下。
“今年一切变了,新招的学生兴奋地跟我说,‘老师,我们终于有自己的家了。’”李瑾感动之余也期待,以全科医学科为纽带,未来能有更多优秀的基层全科医生从十院走到社区,服务居民,当好他们的“健康守门人”。
作者:李晨琰
编辑:李晨琰
责任编辑:樊丽萍
图源:院方供图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