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的话】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为回顾党的百年历程中上海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上海申康医院发展中心和文汇报联合开设“申康党委系统医务专家口述历史”专栏,进一步挖掘红色故事,传承红色基因,展现一代代医务工作者在党的领导下赓续光荣传统,践行医者使命,锐意进取、砥砺前行的精神风貌,绘就一幅幅党旗在市级医院一线高高飘扬的动人画卷。
口述人:张皙,原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眼科研究所所长
人常言,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是人生的星星。我从事眼科临床一线工作五十余年,座右铭是“用心看病”。为患者寻找效果更好的治疗方式、帮助他们解除痛苦,一直是我的心愿。
眼科并非第一志愿,却无怨无悔付出50余年
20世纪40年代,我出生在上海一个医学世家,父亲张友梅曾留学法国,是居里夫人的学生,回国后从事放射医学,曾是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放射科的创始人、学科带头人,自小我受父亲影响很深。他话不多,但对任何事情都非常顶真,绝不马虎,令我非常佩服。受到家庭环境耳濡目染,我很早就立志要当一名医生,治病救人。
1959年我如愿考取了上海第二医学院(现上海交大医学院)。其实,我最想从事的医学职业是外科,但却因为身体原因未能如愿。1964年毕业后,我有幸进入了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市一医院是上海建院最早、规模最大的综合性医院之一,当时我在内科、麻醉科和眼科三个选项中选择了眼科,也因此成为中国眼科医学界泰斗、有着“东方一只眼”之称的赵东生先生的弟子。
慢慢地,我爱上了眼科医学。不知是随父亲一样顶真的性格非常适合这个精细的学科,还是我在长期从事眼科工作过程中磨练了自己的性格,总之,我为患者看病时,绝不放过蛛丝马迹,手术前定要不断完善方案,手术时每一个动作有规范就一定要做到位。
我有许多业余爱好,12岁时就在上海兰心大戏院演奏过钢琴,为了有更多的时间在临床上,工作后我几乎放弃了包括击剑、钢琴等所有业余爱好,甚至再也无暇碰一碰弹琴。为了多练习临床技术,我对专业书籍和手术视频几乎到了痴迷程度。后来,我常和学生说,做一行定要爱一行、钻一行,而做医生就要做好为医学奉献终身的准备。
仅用2万元科研经费,攻克世界级眼科难题
上世纪80年代,眼科治疗视网膜脱离的手术技术迎来飞跃。但囿于有限的医疗水平,原理上行得通的手术在临床操作受限,有的患者手术治疗后非但情况不理想,还会演变成令人惋惜的悲剧。
网脱手术最关键的一步,就是用膨胀性气体从视网膜内部顶压裂孔,展开视网膜,让封闭后的裂孔能够愈合。最早该手术采用空气填压,但通过电凝冷凝长疤要两个礼拜,而空气一个礼拜就被吸收,所以空气并不是最佳选择。因此,寻找到一种取代空气的视网膜脱离手术的填压气体,成了当时全世界眼科医生的心愿。
1978年,我在国外进修时发现了一种名为“C3F8”的气体。C3F8学名全氟丙烷,在常温下是气体,无毒、无色、透明,由于它在自然环境下吸收氮,气体的体积会膨大,不仅能给视网膜足够的顶压力量,而且被吸收的速度很慢。它正是我一直在寻找的气体。可惜的是,这种气体刚被用于国外临床,更不可能被带回中国。
当时,C3F8 气体研究在国内还是空白。1992 年,C3F8课题小组成立,我们得到了国家2万元的经费支持。包括我在内的6位市一医院的眼科医生,下定决心从头开始干。现在回想这项研究真是几经曲折:进口C3F8气体很困难,国产更无从谈起。我们团队通过与中科院和上海有机所合作,先试制出了C3F8气体,又以实际应用论证完善了相关数据。终于,1995年,C3F8气体成功被应用于眼科临床,并把视网膜脱离治疗的成功率从94%提高到 98.6%。这个数字看上去变化不大,却使得千千万万患者重获光明。该成果不仅在国内引起轰动,也获全球眼科学界的肯定。
然而,做到这一步还不够。由于C3F8气体的特性,当时普遍使用的大钢瓶存储方式,存在运输困难、消毒困难、容易浪费等缺点。为了普及这项技术,我们开发了独立气体包装。研制包装的难度极大,需要反复的筛查、挑选,进行各种材料的比对。团队足足用了二十多年,才确定了用输血袋的包装材料,解决了上述难题。2001年,C3F8 气体小包装获得了上海市优秀发明一等奖。现在,全国除少数几个省,均采用C3F8气体来治疗视网膜脱离,这个困扰眼科医生多年的难题终于得到了解决。
好医生要时刻牢记责任,还要扛得住身体劳累
我从医半个世纪以来,一直认为要做一名好医生,要在精神上时刻牢记自己肩上的责任,还要扛得住身体上的劳累。
医生的责任感首先体现在医者仁心。医生如果对患者没有爱心,就成不了好医生。平时在手术台上,医生要说些让安慰病人的话,或介绍现在手术进展的情况,让患者听着安心。这是让病人获得信心和理解、配合治疗的前提。
此外,医生的喜怒哀乐也不能在患者面前表露。因为患者一定希望今天为他手术的医生精神饱满、充满信心。还记得,我的母亲在一个夜里去世。当时我忙了一整晚,但第二天还有两个重要的玻璃体手术。因此,我不得不忍住悲伤和疲惫,对患者、对身边的同事都丝毫不能透露,才确保整个手术过程保持平稳。
医生的责任感还体现在主动放手,提携后辈。由于眼科手术的精细化程度极高,为了保证病人可以接受到最高水平的手术治疗,年长的医生不应恋战。
2007 年后,我就不进手术室了。如果有患者慕名找我开刀,我会根据病情给他推荐最合适手术的医生。在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眼科,每一任主任都愿意帮助年轻医生提高。所以,这里源源不断地涌现出许多人才,归根结底是因为信任年轻人,放手给年轻人施展、进步的机会。
从看“病”到关照“人”,最大收获是和患者成为朋友
把患者变成朋友,从看“病”到关照“人”,乃至“延伸”到患者家庭,一直是我追求的职业“习惯”和行医态度,
曾经有一位在我门诊就诊30年的老朋友康先生,他14岁时因高度近视之后视网膜脱落,后来又患上了白内障。我了解到他最大的心愿就是在有生之年走遍祖国的大好河山,但这对30年前的他来说是不可能实现的。当时他第一次来就医时,我考虑到如果手术效果不好,可能导致他的视网膜再次脱离并失去仅剩的视力。于是,我一直劝说他耐心等待技术更先进时再开刀,同时坚持吃中药,巩固好状态。2012年4月,康先生再来检查时,我认为时机成熟了,可以手术。手术第二天,他的视力就从最初的0.1提升到0.2-0.4。
回顾自己近60年的从医经历,我的心中最高荣誉就是患者的感激,最大的收获就是和患者成为朋友。
(储舒婷 整理)
作者:张皙
编辑:顾军
责任编辑:唐闻佳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