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松江院区正式运行,成为沪上首家落户远郊的三甲综合性医院,为将优质医疗资源引向郊区提供了成功范例和经验。15年的远郊办院历程,有着各种艰难险阻、辛酸苦辣,换来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突破。
20年前,上海市政府提出“医疗资源向郊区转移”的战略规划,松江作为人口导入区的交通便利和地域辐射效应正在凸显。彼时,市一医院松江区政府签署迁建意向书。2002年,市一医院松江院区的建设者们带着理想和初心,在松江铲动了第一锹土,成为了优质医疗资源填补郊区医疗洼地的探路者。
做探路者,不容易。那时,整个新城还是一片农田,到处都是工地,轨道交通尚未完工,职工的通勤都很困难。但后来的发展证明,松江院区的建设理念不仅契合了城市发展的需要,也回应了卫生主管部门对公立医院促进优质医疗资源均衡上的要求,为政府在相关工作领域的重要决策提供了依据,也为其他医院到郊区发展提供了可借鉴的范本。
在医院党委、领导班子成员以及全体职工的努力下,松江院区采用“一院两址”同质化管理框架,建设以疾病为中心的多个特色学科群,填补了松江地区多项医疗技术空白;深入探索5G、人工智能、机器人等新兴技术的落地应用,率先成立临床研究院;在新冠疫情防控关键期,率先新建沪上首家5G标准现代化、智能化发热门诊,为松江及周边地区公共卫生安全提供有力保障;以百姓健康为己任,首创急诊就医“先诊疗、后付费”服务、首建“一站式”百平米出入院服务中心、首推基于互联网医疗的智慧居家腹透远程管理系统、首启ICU远程视频探视系统,持续提升百姓就医体验感、获得感与幸福感。
近年来,松江院区深入践行“分级诊疗”政策,通过积极创新区域医联体慢病防治新模式、率先启动“全+专”“一对一”社区全科医师导师制培养、坚持连续7年开展“循浦江之源·筑公济医魂”医疗公益志愿服务等举措,打通百姓健康服务的“最后一公里”。
2020年,市一医院共161位医护驰援武汉,并曾在金银潭医院建立全国第一个抗疫临时党支部,充分发挥了党员先锋模范作用。
白衣在身,党建为魂。松江院区的高速发展,离不开党建。我们把党建工作和中心工作相融合,切实把组织优势转化为学科发展优势、人才培养优势、科技创新优势和文化建设优势。
“循浦江之源·筑公济医魂”党员志愿服务系列活动是我院行政综合党支部的一块“金字招牌”。7年来,志愿服务队共开展义诊160场、健康讲座228次、社区医师业务培训和查房73次、区救护师资队伍加强培训5场,派遣专家1362人次、志愿者570人次,惠及松江及周边地区近40000名居民。
站在“两个一百年”历史交汇点的今天,松江正以长三角G60科创走廊策源地的全新身份,肩负起提速提质“五个新城”建设的时代新使命。医院也将继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携手松江共谋“十四五”规划,在努力实现医院发展新辉煌的同时,持续对标新城人民高品质医疗卫生服务需求,继续为区域百姓提供优质医疗服务,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办身边事,打通服务百姓健康的“最后一公里”。
【编者】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
党的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结合党史学习教育,挖掘和传承卫生健康优秀红色基因,引导本市广大党员深刻把握卫生健康事业在服务全国、服务上海改革发展大局中的特殊使命,进一步增强光荣感、使命感、责任感,上海市卫健委、市医务工会和文汇报共同发起“同心向党,医心不改——我亲历的建党百年上海健康故事”访谈征文活动。
活动启动以来,本市广大医务工作者踊跃参与,纷纷结合个人的亲身工作经历,分享了个人、个人所在科室(团队)参与建党百年来上海卫生健康事业发展或重大改革的所见所闻、所做作为、所思所想,分享自己的真情实感或真知灼见。
在守护人民生命健康的道路上,一代代医务工作者接力传承、用实际行动诠释医者仁心和大爱无疆,为推进卫生健康事业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
很多文字,读来动容。很多往事,历历在目。回望上海卫生健康事业的“流金岁月”,其中涌现的很多“上海智慧”“上海方案”,依旧值得记取、带来诸多启示。
把党史学习教育与推进新时代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结合起来,在建党百年之际磨砺更大使命担当激荡奋进力量,这里刊发此次征文活动的部分来稿,以飨读者。
作者:冯运(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党委书记)
编辑:顾军
责任编辑:樊丽萍
图源: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