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袋红苹果寓意“平平安安”,大红环保袋上还挂着一张好看的卡片,写着:“心安之处即是家,瑞金医院祝您新春快乐”。接过这份特别的春节祝福,后勤保障的爷叔、阿姨脸上都笑开了花。
农历春节就在眼前,记者从上海多家医院获悉,响应“就地过年”号召,也因为医疗工作的特殊性,不少大型医疗机构里,高达九成医护人员主动“就地过年”。他们自称“原年人”——原地过年的人。
申城医院在加强防疫举措的同时,推出线上线下系列关怀计划,以高浓度年味温暖“原年人”,守护城市公共安全。
一袋苹果寓意“平安”
不回老家收获更多陪伴者
明天就是小年夜了,今天,瑞金医院院领导兵分几路走访留沪过年的进修生、医学生、后勤保障人员等,送上“平安果”、年夜饭餐券、零食大礼包以及最重要的“瑞金牌”的牵挂与感恩。
新春佳节最放不下的是乡愁,疫情时期的春节很特别,也很难忘。
张文宝的老家在吉林,2015年进入瑞金医院担任运送岗位工作已五年多,每天的工作就是推着住院患者穿梭在医院里完成各种检查,日行万步是家常便饭。
“原本年年都回老家,今年就不回了,服从号召,就地过年。”老张告诉记者,整个春节他都在岗。
张文宝干活麻利,在瑞金医院刚举行的年度表彰会上,他还获得“先进个人”的荣誉,从院领导手里接过大红证书,以及这一大袋红苹果,让他感觉“很甜”。
在上海,张文宝与妻子租了一个小房子,孩子与父母在老家,谈及头一回春节不回老家,他说,“孩子也大了,何况还有手机可以视频,等疫情过了再团圆。”
吴华平今年也“就地过年”。她在瑞金医院从事保洁工作有三四个年头了,清晨6点赶到医院,拖地、打扫、清理出院患者……这是吴华平的“早班日常”,她说,春节期间住院患者不少,她要和留下来的工友把病区打扫得干干净净。
吴华平老家在湖北,父母、孩子都在老家。“以前年年都回去过年,但干我们这个工作的,面对疫情这个特殊情况,今年就不回了……虽然一个人在上海,也不孤独,这么多人陪着我。”吴华平说,春节在岗的医生、护士以及住院的患者等于都在陪着她,第一次不回老家没想到收获更多陪伴者。
春节里,瑞金医院预计有5000多名医护人员、2000多名第三方外包工勤工人响应号召“就地过年”,换言之,瑞金人大部分都在工作岗位上。连日来,瑞金医院由院领导牵头,分几路将上海市慈善基金会捐增给医院的苹果,以及医院为留沪员工准备的年夜饭礼券分发到大家手中。
记者发现,说是年夜饭,其实包含两顿饭,大年夜、年初一两天里,大家凭餐券可前往职工食堂兑换套餐。原来,医务人员的排班很难固定到一个时间点吃饭,如此设计既可以让每个人根据作息用餐,也可以防止聚集,分散就餐符合防疫要求。
九成医护甘当“原年人”
原地过年年味更浓
“我要回去贴在大门上!”陈永财举着墨迹未干的新年“福”字贴开心对记者说。这个中午路过空中连廊,让中山医院监护室工勤人员陈永财感觉“真是赚到了”。
陈永财老家在安徽,在中山医院工作好多年,往年过年总要回老家看父母,今年响应号召,陈永财与老婆、孩子一家人就留在上海守岁。
今天,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的空中连廊很热闹,从医务人员里征集来的“写字大王”纷纷挥毫,中山医院院长樊嘉院士也被“挖掘”出来,加入义务写“福”字的志愿者队伍。
陈永财在药剂科主管药师翁静艳的“摊位”前驻足等字,30分钟不到,翁静艳已经写了上百个“福”字。“没想到有这个机会给大家送祝福。”翁静艳老家在福建,已经两年不回老家了,去年因为疫情没回去,今年响应号召“原地过年”。
“我们不完全统计,超过90%的医护留沪过年,都是中山‘原年人’!”中山医院党委书记汪昕笑言,被大家的自觉服从抗疫大局感动,为此还学了一个新潮词——“原年人”,原地过年的人。
临近春节,中山医院就开始统计在沪、在岗人员,对这样一座超大型医院,春节假期里门诊暂停看似“静悄悄”,其实还有大量住院患者,病房、急诊、急诊手术都有相应的医护人员、工勤人员等坚守岗位,守护生命。
以“吃饭”这事为例,年夜饭的供应保障是中山医院坚持了几十年的传统。往年除夕备餐在七八百份,今年医院最新统计有900多人在岗,维护着医院的正常运行。为此中山医院准备了1500份年夜饭,送到各科,在宿舍备班、初一初二等上岗的员工们都能吃到这顿“中山牌年夜饭”。
也难怪,中山医院今年特设写祝福环节,很多人写下这句话——“中山医院是我家”,医疗工作的特殊要求,生命的“随时呼救”,对在医院工作的每个人来说,医院可能是比家逗留时间更久的一个场所,无数个白天、黑夜都在这里度过。
医护人员的付出,有人看在眼里。路过走廊的王阿姨刚看完门诊,主动要求写祝福——“祝中山医院越办越好!”“我所有的毛病都在中山医院看,家里人也是,我们不住在附近,每次乘公交车过来,就是相信这里,希望医务人员好好过年!”阿姨动情地与记者说着她与中山的情缘。
人群里,一位老先生拄着拐杖走来,“白大褂”们赶紧让出一条道,中国外科学泰斗人物吴肇光教授来了。吴老96岁了,是新中国外科事业奠基人之一,曾任中山医院外科教研室主任、普外科主任。吴老是“老留学生”,放弃国外优渥条件,回国投身新中国的医学事业,他的传奇故事在医院里流传至今,为后学称颂。老先生尽管高龄,依旧天天到医院上班,受邀来写祝福,只见他端端正正地写下这行字:“中山更上一层楼”。
今年,中山医院面向“原年人”推出一系列线上、线下关怀活动。包括给留沪过年的所有工作人员提供年夜饭,为留沪规培生、进修生送上春节小红包,给困难学生发放慰问金,特设“巴林特”春节信箱提供心理在线服务等。
“我们将保持动态统计医院所有人员的在沪、离沪、返沪情况,医院人员构成复杂,统计不单是为过年做后勤保障,更重要的是,防疫依旧是我们的首要任务。”汪昕告诉记者,中山医院根据市防控办、市卫健委等部门的要求,不断加强防疫能力与能级,从大规模核酸检测能级提升,到全新的发热门诊建成、更精细科学的全口径主动筛查计划、严格的医院探视配合制度等,随时为应对疫情做好准备。
“本土疫情的出现让我们深深意识到突如其来的疫情,对一家医院、一个社区乃至一座城市,带来不可估量的影响,我们必须不断提高防护等级,提高防疫技术含量与储备。”汪昕向记者强调:防疫,这根弦时刻不能松。
“人不回家,爱回家”
留沪职工的年货备好了
“明年春节,我们会安排好专列,为这些为上海作出贡献的外来务工人员提供更好的保障,确保他们能好好地回家过年。”今年春节,华山医院也有超九成医护留沪过年,在留沪职工迎春茶话会上,华山医院表示要给予留沪护工、安保人员充分保障。
前两年春节,华山医院外科一党支部、部门工会和护理外科一党支部携手安徽驻沪团工委及成员单位为华山医院皖籍务工人员举办春节返乡活动,不仅包了直达安徽庐江的大巴送“阿姨爷叔”回乡过年,还给他们备好上海土特产。今年,这些外来务工人员响应号召,“哪也不去,就留在上海过年”。华山医院和安徽驻沪团工委又行动起来,决定“人不回家,让爱回家”,年货给大家安排上。
大米、半成品熟食……这是华山医院今年为留沪留岗的护工、安保以及保洁人员准备的满满福利。华山医院党委副书记、工会主席伍蓉说:这一年,阿姨爷叔与华山医务人员在一起,与华山病人在一起,很不容易,每逢佳节思乡心切,阿姨爷叔们顾全大局选择留沪,华山感谢他们,上海感谢他们,他们的家乡人民也感谢他们。
“有点想回老家,但不能给国家添乱啊。”老家在安徽的胡安永已经好几个春节没回老家了。尤其是去年,考虑工友们回去得多,他主动当“坚守族”,想着到了元宵后回家再团圆。没想到,疫情来了,胡安永不仅坚守岗位,还趴在医院病区窗台上看着华山医院医疗队一批批出征武汉。
“看着医生护士们出征,我感觉自己跟他们在一起工作,挺骄傲的,我们没什么本事,就埋头加油干活。”胡安永说得谦虚,其实今年的他也得了一个不小的奖——华山医院“先进个人”。捧着盖有华山医院大红图章的证书,胡安永让同事给拍了一张照,虽然戴着大口罩,他的眼睛笑得眯成了一条线。
【记者手记】谢谢你,“原年人”!
当下,疫情依旧在全球蔓延,疫情防控形势丝毫不容松懈。响应号召,许多人今年选择了“就地过年”,但如同张文宏说的,没有谁应该留下来过年,“就地过年”的人都应该被感谢。
对医院里不占少数的后勤人员,他们中大多数是外来务工人员,不少人在一家医院工作10年、15年乃至20年以上,他们在外打拼,一年就回一次家,就是春节,但今年,他们中的很多人选择了服从大局,留下过年。
在上海的各类医院里,还有很多医务人员就在工作岗位上度过新年,他们中的很多人十多年没在春节回老家了,连着好几个除夕都值班的医护也大有人在,他们说的最多的是:职业需要,职责所在。
春节期间,上海大型医院的急诊是不关门的,它们全年无休,24小时开放,遍布全市的122家的发热门诊也是24小时运行的,为城市拉紧防疫线。
春节是天下中国人最重要的节日,而总有人甘于暂时“不团圆”,为了守护大家的团圆,守护大家过一个健康、祥和中国年。
作者:唐闻佳
编辑:唐闻佳
责任编辑:樊丽萍
图源:医院、受访者个人提供、袁婧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