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10月29日)是第15个世界卒中日,今年的宣传主题是“医体融合,预防卒中”,宣传口号是“科学运动,健康生活”。根据今天上海市卫健委发布的相关数据:近年来,脑卒中在本市居民中的发病率总体呈现上升趋势,35岁-59岁的中青年男性的报告发病率显著高于女性。
脑卒中(脑中风)是一种急性脑血管疾病,具有高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和经济负担重的特点,可导致肢体瘫痪、语言障碍、吞咽困难、认知障碍、精神抑郁等症状,严重影响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
监测数据显示,近年来,脑卒中在本市居民中的发病率总体呈现上升趋势。2018年本市户籍人口脑卒中报告发病率为566.85/10万,较2017年增长10.15%。患病风险随年龄增长而上升,35岁以上人群增长明显,60岁以上老年人群更是急剧上升。值得关注的是,35-59岁的中青年男性的报告发病率显著高于女性。
医生提醒,大量临床研究和实践证明“脑卒中可防、可治”,通过早期积极控制脑卒中危险因素,比如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吸烟、酒精摄入、超重或肥胖、运动缺乏等,规范及时的救治等措施,可有效降低脑卒中的发生和发展。
为此,本市自2011年起,依托“上海市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三年行动计划”,打造“上海市脑卒中预防与救治服务体系”,建立起了由临床、疾控、急救、健康促进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组成的脑卒中综合防治网络,覆盖了健康教育、高危筛查、非药物干预、规范诊治、康复护理和疾病管理各环节。
近年来,依托卒中专病门诊、智慧健康驿站、“健康云”等平台,本市的脑卒中综合防治服务网络不断“扩容增能”,11家市级脑卒中临床救治中心、25家区级脑卒中临床救治中心和65个脑卒中专病门诊共同构筑起了“脑卒中60分钟黄金救治圈”。近期,本市还将发布《上海市脑卒中急救地图(2020版)》。
本市已将脑卒中高危人群筛查、干预和管理纳入了慢性病综合防治服务管理体系,建立起了覆盖全人群的心脑血管疾病监测网络,对接社区智慧健康驿站、“健康云”平台等资源,形成了线上线下一体化、整合型的健康服务管理新模式。
配合今年的宣传主题,10月29日“世界卒中日”当日,市卫健委组织上海市脑卒中预防与救治中心(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上海卒中学会、上海市预防医学会等单位举办百名专家线上义诊,40个知名专家领衔的医疗团队应邀参与。
活动还邀请“预防卒中公益大使”程雷和世界羽毛球赛冠军王仪涵发起线上健康倡议“科学运动、健康生活”。
10月29日前后,全市还将举行“世界卒中日宣传周”系列活动,36家市、区两级脑卒中临床救治中心也将举办一系列健康宣教和义诊,鼓励优化健康生活方式、科学管理脑卒中危险因素,为市民营造一个全社会共同关注和参与卒中防治环境。
>>>相关链接
脑卒中的危害和负担
脑卒中(俗称“中风”)是一种急性脑血管疾病,是由于脑部血管突然破裂或阻塞导致血液不能流入大脑而引起脑组织损伤的一组疾病,通常分为缺血性脑卒中(即脑梗死)和出血性脑卒中(即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等)两大类。脑卒中是我国人民群众生命健康的“头号杀手”,可导致肢体瘫痪、言语障碍、吞咽困难、认知障碍、精神抑郁等症状,具有发病率高、复发率高、致残率高和死亡率高及经济负担重的特点。
如何快速识别脑卒中
“中风120”是一种适用于国内的迅速识别脑卒中和即刻行动的策略:
“1”代表“看到1张不对称的脸”;
“2”代表“查两只手臂是否有单侧无力”;
“0”代表“聆(零)听讲话是否清晰”。
如果通过这三步观察怀疑患者是中风,可立刻拨打急救电话120。
脑卒中的救治效果具有极强的时间依赖性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约占脑卒中的70%,其治疗时间窗窄,越早治疗效果越好,在时间窗内开展静脉溶栓治疗及血管内治疗(取栓)等方案是目前最有效的救治措施。一旦发生脑卒中,需要尽快到最近的卒中中心和脑卒中筛查与防治基地医院等具备卒中救治能力的医疗机构接受规范救治。国家卫生健康委脑卒中防治工程委员会发布了“卒中急救地图”APP和微信公众号,民众通过APP或公众号,可详细了解卒中防治和急救知识,明确获知身边具备卒中救治能力的医疗机构具体位置、联系方式等信息。
脑卒中的康复
脑卒中患者常遗留各种后遗症和功能障碍,长时间卧床也会出现肌肉萎缩、关节挛缩变形等问题,导致患者生活不能自理。脑卒中患者的康复治疗一定要尽早进行并贯穿疾病恢复的全过程。包括急性期在病房的早期康复治疗,在康复中心的康复治疗及出院后在社区或家中的继续康复治疗。需要康复医师团队、社区、患者自身和家庭共同配合完成,帮助脑卒中患者在身体和精神双重层面上回归生活,重返社会。
规律的有氧运动可以预防脑卒中
缺乏体育运动是心脑血管病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更是增加死亡风险的独立因子,规律的有氧运动能降低慢性病患者45.9%的全死因风险。
一般的轻体力活动、断断续续的体育锻炼不能达到预防脑卒中的作用。为达到有效水平,建议进行每次运动时间不少于30分钟、每周总时间不少于150分钟、运动程度中度及以上(运动时心率达到120次/分以上),可选择如慢走、慢跑、游泳等项目,如果辅以肌肉强化(抗阻)训练,效果更佳。虽然预防效果与规律的有氧运动强度、持续时间正相关,但仍需强调个体化选择运动种类、强度、频率及持续时间,循序渐进并且不暂停原有慢性病药物治疗,老年患者尚需注意运动安全。
已具有一项或多项心脑血管危险因素者需进行最大运动负荷检测,结合临床意见选择个体化运动处方,并在运动期间定期监测;而处于原有疾病药物控制不佳或出现不稳定情况则需暂停或减少运动程度;有急性或慢性脏器进行性衰竭、冠心综合征、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等状态时应避免或立即停止运动,及时就医;已发生过脑卒中的患者也应注意调整自己的生活方式,逐渐加强恢复锻炼,预防脑卒中复发。
作者:唐闻佳
编辑:王星
责任编辑:顾军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受访者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