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天雪花,横着下,狂风裹着白茫茫的万千利刃,似乎要将天地填平。
微信那头的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驻南极长城站医生胡淼说:“天天下雪,到今天平地积雪已经一米多深了,我们的科研栋、生活栋窗户里的灯光也被迷得芒刺闪闪。”刚从蔬菜大棚回到屋里的他一边拍着漫天大雪,一边说“好冷”!
去年12月4日到达南极长城站,胡淼转眼已经驻站8个多月了。作为一名驻站医生,一项很重要的工作就是种菜。
种菜?对,种菜。
南极环境严苛,几乎看不到绿色,而人一天也离不开蔬菜水果。如果说水果还可以通过冷藏储备解决的话,冬天与世隔绝的南极,绿叶蔬菜则只能靠自己种植了。
早在数年之前,同济大学就将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的蔬菜大棚建到南极长城站。大棚研发者之一束昱教授介绍,因为极地太阳光照非常有限,故采用“人工照明系统”来满足植物生长及光合作用的需要;棚内同时采用“营养土+营养液”自动供给方式满足植物生长的营养需要,还采用“人工补暖”的方式,提供暖气,满足植物生长环境温度的需要。
就此,绿色蔬菜在南北极有了生长的可能。但每次轮换的科考人员中,会种菜的人却不是每年都有。
绿油油的菜叶塞满了菜架,或深绿、或浅绿、或绿中带黄,远远近近迎着光的地方一律凃着紫色的“黛粉”,那是今年新装的紫灯照的;宽宽大大的菜叶上,从主茎散发开去,细细弯弯但方向明确的“沟壑”纵横着、曼舞着,向四周惬意地舒展着“疆界”,宣示着生命的灼灼光华。
菜架下一层,黄的花儿把翠绿的叶撩得缤纷迷眼、生机盎然。那边,空出了一块,原来菜已被采摘。
“黄瓜已经种过两茬了,你看样子墨绿油亮,吃起来脆甜无比。现在,在长城站越冬的队员共有十来个人,大家基本隔天就能吃上一根黄瓜。”指着菜架毛茸茸的黄瓜花,胡淼很自豪,他说蔬菜都已经是第5茬了。
今年,极地中心将大棚翻修一新。随着36次科考运去的材料,今年春天维修启动:LED灯、加湿器,托盘、电线,防水处理......“根据新补的LED模组情况,叶菜区只装20盏(两排),剩下的几盏加装在果菜区,电源同叶菜区一样处理。”《计划书》中的方案到边到角,细致清楚。
“我们的改造工作进行了大约一星期,先是换托板、走电线,然后排灯管、捋藤蔓、排菜畦。”胡淼说,最后,大家把大棚的楼梯、墙壁也翻新了一下。
从他的微信图片中,记者看到:深蓝色工装、黑框眼镜、绿色塑料盆,国旗红的颜料挂在盆沿,胡淼和他的两位队友正在涂刷大棚入口的扶梯,扶梯大部已经和国旗的颜色一样,尚未覆盖处依然是铁灰色。“南极颜色单调灰冷,就需要这种热眼的颜色。人一看就有精神!”胡淼说。
自从大棚收拾好了之后,蔬菜就成了长城站越冬队员每天每顿都有的日常了。作为2019-2020年度南极长城站驻站医生,胡淼的主要工作和前几任医生一样,让站里的同事看到花红叶绿,吃上棚里直接到锅里的蔬菜:那是补充维生素,关乎身体正常新陈代谢的大事。
外貌透明且骨感的玻璃大棚在长城站是一道明丽的风景。
“夏天,天气晴好时,棚里的温度一会儿就升到40℃以上,与外面0℃以下形成强烈反差。现在是冬季,白天只有8小时,太阳象征性在地球沿上旋个小弧,就下去了。”胡淼介绍,大棚蔬菜能在南极长大,得益于学校的高科技大棚技术的支撑。棚里的无土栽培、电脑控制,LED植物生长灯等技术措施能根据蔬菜生长情况自动调节照明时长,自动灌溉系统每隔一小时向水槽内注入营养液;当房间湿度低于70%时,加湿系统将向房间内喷洒水雾。
胡淼说,去年底今年初那段时间,站里的同事们不时出现消化道、呼吸道问题,有的是环境原因、工作压力,有的就是因为蔬菜问题,因此南极种菜是医生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同济大学东方医院极地医学中心主任刘中民介绍,东方医院2015年承担国家极地考察医疗保健任务以来,先后3次派员南极考察越冬医疗保健、3次南极大洋考察医疗保健、2次北极考察医疗保健。
看着眼前绿油油、油亮亮的各种果蔬,回味着胡淼的话,记者又想起了今年春夏很流行的那句话:没有谁天生是英雄,只不过祖国需要时,这些普通人冲在了前头。
作者:程国政 李晨琰
编辑:李晨琰
责任编辑:顾军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图:院方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