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香港《明报》网站8月25日报道,香港一名33岁的男子上周第二次确诊感染新冠病毒。香港大学研究发现,该男子是全球首例康复后二次感染新冠病毒的病例。
香港新冠再感染案例是普遍现象还是属于感染后免疫保护的“脱靶”现象?今天,张文宏医生在他的微博上做出回应:
此前,香港报道一名新冠肺炎康复者欧洲旅游返程,再次检测核酸呈阳性,经港大微生物系测序证实,与此前感染病毒株存在差异,因此证明是“再感染”,而非一般意义上的“复阳”。
日前香港大学微生物系教授接受媒体采访,披露更多学术相关细节。确定的细节是该患者第一次感染时为轻症感染患者,出院时候是否检测到抗体不清楚。但当时分离到核酸,并且当时保留了核酸样本。为香港第一波流行病毒株。
康复者欧洲旅游返程,在香港机场接受例行筛查,再次察查验核酸发现阳性。完整的基因序列测定显示属于不同的基因系统发生树分支上,而在特征性基因片段ORF8表达的蛋白上存在58个氨基酸缺失。从病毒基因的系统发生树上来看属于两种不同的病毒。该病例根据香港大学学者声称将不久会以个案发表在Clinical Infectious Diseases 学术期刊上。
该病例由于首次感染时属于轻症病例,是否出现特异性抗体目前尚不清楚。若是第一次感染没有检测到抗体或者抗体水平迅速衰减,在短短四个月内失去保护性,那么在传染病发病机制上来看仍然属于孤立性病例。即使是首次感染为隐性或者轻症感染者,出现抗体并在近期内具有保护性仍然是绝大多数急性病毒感染的最基本特征。
“再感染”案例的确定是很重要的一个现象,但目前仍然是孤立性个案,此前国际上有个别再感染个案,均未在学术上得以确认(基因检测和免疫学检测方面的证据)。
香港“再感染”案例由于具备了充分的基因学检测数据,比先前报道的案例更具可靠性。但由于该病例首次感染时为轻症,当时出院时的抗体水平未明(需要后续学术论文发表后的更多细节),其既往感染史仍存在较大的不典型性。若该病例是一个确定的临床现象,并在科学上成为指示病例的话,那么后续在大流行区域(欧美和印度以及俄罗斯等区域)一定可以追溯到更多的病例。
全球目前有近2400多万确诊被感染过,如果“再感染”指示病例成立,那么在新冠高发和流行地区,再感染将会成为常态,将很容易被后续病例观测到。可以反复被验证是确认一个科学现象的唯一方法。该病例若是在后续被到流行区其他病例验证和确认的话,那么这种现象就类似于减毒活疫苗(如水痘疫苗)接种后会所发生的免疫保护“脱靶”现象。
减毒活疫苗接种是模拟人类的一次轻微自然感染,接种过疫苗的群体虽然产生抗体,但是有极少的个体因为产生的抗体水平不高,则仍会被二次自然感染,但感染时发生的症状往往会较轻,会迅速产生高水平的抗体。香港这个“再感染”病例若是被后续的病例所不断验证,则可以被认为是类似于轻症感染后的免疫保护“脱靶”现象。轻症感染后的免疫保护“脱靶”现象不会是普遍现象,通过增强疫苗接种可以避免或者预防此类现象的发生。
编辑:沈湫莎
责任编辑:樊丽萍 顾军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图丨本报资料图片、新浪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