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世纪以来,我国肝癌诊治已取得长足发展与进步,但医生的深切体会是:患者还有许多未尽之需。
7月28日,第十个世界肝炎日之际,由中国抗癌协会肝癌专委会、中国抗癌协会康复分会、北京爱谱癌症患者关爱基金会、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复旦大学(中山医院)肝癌研究所、罗氏制药中国联合发起,全国十几家重点医院共同参与的《中国晚期肝癌患者生存质量调查》项目正式启动。
这是我国首个针对晚期肝癌患者生存现状的大规模、系统化调查,旨在通过探索患者的生存质量、疾病认知、诊疗现状、患者需求等问题,为临床诊疗规范的推进和政策制定提供参考依据,以期完善肝癌患者的全病程管理体系,进一步改善患者生活质量,为患者创造更大生存获益。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的数据,2018年中国肝癌的新发病例和死亡病例都占了全球的近一半,当年新发病例和死亡病例达近40万人,且5年生存率在常见癌症中最低,仅为12.1%。由于肝癌起病隐匿,早期无特异性症状,约80%的肝癌病人首次诊断时已进入中晚期,失去了根治性手术的机会。
即使是根治性手术治疗,5年内仍有60%-70%病人出现转移和复发,肝癌的高转移和复发特性是影响患者长期生存的主要原因。对于晚期肝癌,尤其是不可切除肝细胞癌患者,系统性治疗选择有限,患者确诊后1年生存率不足50%。
“近年来,肝癌诊疗在外科手术、介入治疗、靶向治疗、免疫治疗等方面发展迅速,但患者总生存情况十多年来始终没有出现突破。肝癌对患者个人、家庭和社会造成了沉重负担。”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院长樊嘉教授表示,“提高肝癌患者的总生存期、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是当今中国肝癌治疗领域急需解决的问题。我们由衷地希望能够通过多方合作,让肝癌像慢性病一样通过规范化治疗得到有效控制,帮助肝癌患者早日拥有长期高质量的生存。”
目前,肝癌诊疗已进入综合诊疗时代,精准分期、多学科协作一体化诊疗以及个体化医疗成为发展方向。肝癌的发生、发展到终结是一个长期系统的慢性过程,必须高度重视全面干涉、全程管理。
作为行业领军者,中山医院已率先在肝癌临床诊疗中引入“患者全病程管理”的理念,采用多学科管理模式(MDT)为肝癌患者制定最佳的联合诊疗方案。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副院长、肝肿瘤外科主任周俭教授解释道:肝癌治疗规范化、个体化以及患者全流程管理,是进一步提升中国肝癌患者长期生存的发展方向。对于肝癌,必须高度重视、全面干涉,从患者最初就诊开始,进行个体化治疗和治疗后随访等全程管理。因此,全面了解患者生存现状及其需求至关重要。
“目前我国很少有全国多中心肝癌回顾或前瞻性流行病学研究,对其全国性治疗和生存情况,以及经济学评价并不完全了解,亟需开展以医院为基础的相关研究。这是我们携手各方共同发起《中国晚期肝癌患者生存质量调查》的初衷。”周俭教授说。
“此次调查将从患者和临床医护人员的角度同时展开研究,一方面重点了解患者对疾病的认知程度和诊疗历程中存在的困难,另一方面从临床医护人员的角度反馈患者在整个诊断、治疗和康复过程中面临的生理、心理、经济负担等方面的实际情况,为进一步推广‘早筛、早诊、早治’和肝癌规范诊疗理念提供真实世界经验。”中国抗癌协会康复分会会长史安利教授表示,这项调查有利于从真实数据中了解患者实际遇到的困难,从而提出针对性建议,提升社会各界对肝癌患者的关注和对疾病的认知,这对于改善我国肝癌诊疗的整体水平,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将产生积极作用。
该项调查将依托全国多家中心、以半年左右的时间搜集问卷,统计分析、撰写主要调查结果。期间,专家组将定期举办协调会,择机发布阶段性成果。
罗氏制药中国总裁周虹表示,秉承着“先患者之需而行”的理念,罗氏不断加快将创新药物引入中国的步伐,今年2月,罗氏创新的肿瘤免疫联合疗法阿替利珠单抗联合贝伐珠单抗用于晚期不可切除肝细胞癌获得国家药监局优先审评资格,有望在近期获得正式批准。这一创新疗法也在不久前纳入最新版《中国临床肿瘤学会原发性肝癌诊疗指南》,被专家推荐成一线治疗首选。
“我们希望通过本次调查,进一步提升公众对肝癌患者的关注以及对疾病的认知,推动中国肝癌规范诊疗理念,提高广大肝癌患者的生存质量。”周虹说。
作者:唐闻佳
编辑:李晨琰
责任编辑:顾军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受访者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