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诊科主任、感染科主任医师的“双重身份”,让陈明泉站上了“华山防线”的第一线。
◆华山医院在急诊大楼前设立核酸检测点,将关口前移,保证安全。
◆华山医院发热门诊内医务人员防护到位,提高检测能力,为防疫搭牢安全屏障。
以上图片均本报记者袁婧 摄 制图:李洁
时值七月,上海的疫情防线依旧扎得紧紧的。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门诊外,蛇形队列蜿蜒十几米,所有入院者必须保持安全距离,严格测温。
“华山防线”的背后有一张不断完善、结构严谨的“程序图”,患者在不同诊疗区域的情况如同电影分镜头般被分成一幕幕,在哪里被发现、什么情况,疑似病例最终会经专门路线送到发热门诊(唐闻佳 拍摄)
“这是我们的第一道防线,不含糊的。”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医师陈明泉说。在赫赫有名的“华山感染”与五花八门的感染科疾病打了近20年交道后,去年6月,陈明泉出任华山医院急诊科主任。上任半年后,新冠疫情来袭,当包括张文宏在内的一群医学专家夜以继日忙着“守上海”之时,陈明泉则与华山医护们坐守院中,拉起了“华山防线”。
“潮水退去,才知谁在裸泳。”同样,传染病来袭,才知防线是否真的牢靠。新冠疫情对医院、整个城市乃至国家的公共卫生防线是一次“大考”。华山医院究竟是如何拉起疫情防线的?“华山防线”又有何特别?
带着这样的问题去找陈明泉,他直言不讳:“‘华山防线’,不太好复制。”
敏感
“新冠风暴”来临前,华山医院急诊做了这件事
“别动不动就请会诊,自己能解决的,先就地解决,这样专业能力才能提升。”陈明泉匆匆穿过急诊走廊,在把这句话交代给科室医护后,将记者带到一处安静地——华山医院急诊会议室。一张长桌,十多把折叠椅,在疫情最紧张的2月,这里就是华山医院疫情防控的“指挥部”。
拍摄于今年新冠疫情暴发之初,华山医院感染科副主任(右)张继明、抗生素研究所所长王明贵(左)来到急诊,与陈明泉等人一起讨论“华山防线”的布防(华山医院供图)
“现在医院的急诊、发热门诊、留观等,各环节之间的衔接流畅度已经很好了。”陈明泉多次说起“流程”。事实上,此次疫情中,这也是各大医院急诊科“主帅”高频提及的关键词。他们深知,“流程的不流畅”在应对大客流“对冲”时,尤其在传染病疫情下,将引发灾难性后果。
陈明泉口中的这份流畅度,对比的是数月前的“战‘疫’刚起时”。当时正值春节,医院的门诊休诊,但急诊、发热门诊则24小时“亮灯”,严阵以待。急诊科主任、感染科主任医师的“双重身份”,让陈明泉站上了“华山防线”的第一线。
有意思的是,这一切对陈明泉来说,不算突然。2019年末,眼看冬天即将来临,陈明泉在急诊抽调一支队伍,成立“发热呼吸组”,专门负责对所有急诊发热病人进行统一登记、筛查。
早在今年1月,华山医院医护已普遍戴上、穿上防护装备,这为疫情起来后减少人员交叉感染打下好基础(华山医院供图)
“当时主要是想看看流感的发生率如何、打不打疫苗是否结果会不同,以及哪类人容易被感染。”这个感染科医生的“职业病”,让陈明泉在新岗位上的第一个冬季到来前就布下了防御阵线。
一个月下来,他们收集了380多个发热病人,都是三五天内的急性发热,且有了一些发现。比如,甲流、乙流增多,年轻患者不少;打过疫苗的,发热确实少。随着天气越来越冷,每天到华山医院急诊的发烧患者越来越多,整个科室的压力开始变大。也正是基于“发热呼吸组”的发现,华山急诊强调,要仔细做好对病人的分流,减少交叉感染;同时,医护人员要做好自我防护。
“一场熊熊大火,往往从冒烟开始。”陈明泉感慨,当时只是为了防控当季大型流感,“一般大型传染病的预防需要提前2至3个潜伏期,约为一个半月的时间。那时正值春运,人员流动性大,上海是重要的中转站。感染科医生很清楚,潜伏期是没法防的,但已有传染性的就可以防。所以无论如何,自我防护非常重要。”
基于小组的发现,陈明泉定下了华山医院急诊科二级防护要求,即:穿隔离衣、戴手套、戴口罩。与此同时,华山医院相应备下三周左右的医疗物资,这些物资后来成为华山医院连夜组织援鄂医疗队时的重要“战备”。
最初,确有一些医护反映,这样穿着“很闷”。可令所有人都没想到的是,不久后新冠疫情来了,所有医护都必须这样穿;更没想到的是,随着疫情的变化,个人防护不单是为个人安全,面对传染病,只要一人倒下,整个病区、医院都可能要关闭。这根感染控制防线上升到了“可决定一切是否停摆”的重要地位。
回忆去年12月初的场景,陈明泉说,如今看来是“歪打正着,顺势而为”。因为一个月后,“新冠风暴”就来了。
防线
发现发热疑似病人该怎么做,连工人师傅都知道
“直到今天,我们对新冠病毒依然还处在认识的过程中,经历着认识、推翻认识、重新认识的过程。”上月,陈明泉在线参加了一个全国急诊医联体交流会,他报告的题目是《Covid-19:我们知道的,我们不知道的》。
“对付传染病,我们感染科医生的脑子里永远有三个概念: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这三环,缺一不可。而对新冠病毒,传染源尚不明确,我们只能按照‘重点地区’来防控。”除了这些已知的防御要点,对医生来说,更多的挑战是“未知”。陈明泉继续剖析:医学常需与“未知”交手。哪怕对手不明,医生依旧需上路。因为生命,因为疫情的发展,等不到科学家把“对手”弄得清清楚楚。
那么最初,“华山防线”究竟是怎么拉起来的?
华山医院急诊外单设急诊发热预检,在急诊预检处排查出疑似病例会直送这里进一步排查(唐闻佳 拍摄)
急诊预检是第一关。随着门诊恢复,门急诊外统一预检,如同边境口岸的初筛,这是华山医院布下的第一道大防线。体温超标者,结合流行病学调查及有特别临床表现的高危人群会在这里被“堵截”,直送发热门诊。
“医院大门、门急诊、住院部楼下,总计涉及医院6个主要出入口和21栋楼宇出入口。”华山医院保卫处负责人贾明昊记得,在疫情最严峻时,医院各病区楼层、感染科及发热门诊等重点区域都派驻了安保,所有人员进出都要测体温。
今年1月20日,华山医院下发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通知后,因不少安保已返乡,防守人员不够。院方出台的应对方案是:拉长工作时间,安保岗位实行24小时轮班值守,“钉”在岗位上,只为守住楼宇关卡——不发生漏测、错测。
在华山医院,进入楼宇的人员还要经历重重关卡,包括门诊预检、急诊预检,各科室候诊区的额温枪检测等。陈明泉说,甚至是健康体检,也能发挥“补漏”功能。
“连我们的工人师傅都知道,一旦发现发热疑似病人,要怎么做。”陈明泉对这一点倍感自豪,华山医院实现了覆盖全员的培训,工作细化到每个病区。
华山医务人员问诊状态,拍摄于今年2月(华山医院供图)
据说,医院内部还有一个“信息直报群”,实现多点触发:一旦发现发热疑似病例,都将第一时间直报这个群,采取相应举措。
“所有筛查出来的人,都进入发热门诊。”陈明泉管这叫“门当户对”。他说,经张文宏等专家支招,“华山防线”不断完善,并随疫情进展实时动态调整。
疫情期间,华山医院急诊、发热门诊有过就诊高峰。“那一阵子,只要前一晚新闻报道说,哪里有新增病例了,第二天就会有人来医院,主动报告说:‘我去过那里,全家都想来查查。’”应对这场疫情,陈明泉发现了上海人的可爱之处——遇事不躲闪,而是直面问题。
一家一家人地跑来,很多是冲着“华山感染”的光环,主动要求“被排查”的。对医院来说,如何尽快消化人流,避免人群聚集呢?答案是:预检前移!华山医院的医护们齐刷刷地“前移”到队伍里做流调,排查出的患者直送发热门诊。
可不要小看任何一次“预检”,这特别考验医生的提问水平。“要引导就诊者仔细回忆两周的接触史。”陈明泉说,得“使劲问”,甚至问到就诊者家里一梯几户,有时多问一句,可能就多一个关键发现。
如今,在华山医院的门诊医生电脑工作界面上,问诊开始前都会跳出流调病史电子表格,不完成这个,无法进入正常问诊。“病人有时挺有意思,对预检医务人员不说的事,会跟医生说。”陈明泉说,就在门诊这一步,还能“抓”出一些人送发热门诊。
这群医务人员的脑海里,如同有一张结构严谨的程序图,患者在不同诊疗区域的情况如同电影分镜头般被分成一幕幕,在哪里、突发什么情况,都有对应方案。
证据
“检测一到位,什么都好说,不然都是maybe”
目前,在华山医院急诊,每个发热病人都做核酸检测。
在住院部,住院患者的陪护家属必须持有“两张纸”才能进入病房:一张是核酸检测阴性单子,一张是抗体阴性单子。住院患者则必须手持“四件套”,除了“两张纸”,还得有肺部CT、血常规的相关检测报告。
“工具多了,尤其是核酸检测能级提升了,大家的防控底气更足了。”陈明泉介绍,目前华山医院核酸检测4至6小时出结果,基本当天内能出对比结果。抗体检测作为辅助手段,出报告时间更快,在15分钟左右。这应该是上海各大医院里出核酸报告速度最快的医院了。
疫情发生以来,为何“检测速度”会被专业人士一再提及?医生们这样解释:在疫情暴发之际,大批患者涌入医院,对非传染病专门医院而言,意味着要同时面临传染病患者和非传染病的普通患者,快速“分拣”就变得至关重要。
上世纪50年代,鼠疫、霍乱等传染病暴发时,很多地方没有专门的传染病医院。疫情来临时,普通患者与传染病患者在人流密集的大型医院里“交叉”了,结果是:全部变成了感染者。
这就是为什么在2003年抗击“非典”之后,上海迁建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作为专业传染病定点集中收治医院的原因,也是那一年后上海各大医院保留发热门诊,以及这次疫情期间上海进一步做强发热门诊和社区发热哨点诊室,通过发布上海“公共卫生建设20条”重塑升级城市公共卫生体系的重要原因。
说到核酸检测的“华山速度”,还是绕不开鼎鼎大名的“华山感染”——全国排名第一的感染学科。
“华山感染”三代合影(袁婧 拍摄)
“‘华山感染’是我们的超级依靠。首先,临床能力非常强,由感染界‘福尔摩斯’带领着一群‘很聪明的头脑’;第二,检验能力非常强,我们有自己的实验室。”陈明泉说到这里颇为自豪,感染界“福尔摩斯”正是他的导师、华山医院终身教授翁心华。翁老也是2003年“非典”上海医疗救治专家组组长。按辈分,陈明泉还有一名时下更有名的师兄,那就是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上海新冠肺炎医疗救治专家组组长张文宏。
在华山医院,一旦有住院患者发热,就会邀请感染科会诊,得出“此人新冠依据不足”后,方能解除警报。与此同时,借助“华山感染”的实验室,“华山防线”还有一道检测“神器”加持——最快2.5小时即可出结果。
“对传染病来说,病原检测永远是关键。检测一到位,什么都好说,不然都是maybe(可能)。”陈明泉说,核酸检测启动后,整个排查流程效率进一步提升,助力“华山防线”实现两大目标:一是不能漏;二是不能错。第一条做不好,新冠患者就会漏到人群里;第二条做不好,非新冠患者被留下,处理不好,后果就是那句行话——“不是的、是的混在一起,最后都‘是’了”。
要避免出现这种局面,快速准确的检测是“王道”。流行病学调查、症状表现,也一并结合判断。正如断案得提防孤证,判病亦然,有纵横交叉的证据,才能构成更完整可靠的“证据链”。
科普
烈性传染病要靠“防”,要不厌其烦地普及知识
与上海其他医院的操作一样,在华山医院发热门诊的排查中,确诊者被送往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集中治疗;未确诊的疑似患者则被收入隔离留观病房治疗。在陈明泉看来,这点也很重要,这正是传染病防控经典三环节之一——“切断传染源”,等患者两次核酸检测阴性后方可出院。
“初期,我们不知道伸出脚后的下一步是不是能踩到地;如今,我们慢慢对新冠的‘脾性’有了认识。”陈明泉说,对烈性传染病一定要靠“防”。所以,繁忙的工作之外,他依旧抽出时间去工厂、企业、学校,线上线下做科普,给大家讲解防护要点。“戴口罩、勤洗手、不聚集。”他不厌其烦地提醒公众。
“我们虽身处信息爆炸的时代,但如何应对传染病,公众还存在很多认识上的盲点,这是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中要留意的。”陈明泉举例谈到核酸检测,对疑似人群,医生要做核酸检测,有人不配合怎么办?这时就需要沟通,需要理念上的认同。
张文宏回到母校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谈上海疫情防控经验 (袁婧 拍摄)
疫情防控期间,医生在抗疫同时参与科普的,屡见不鲜。张文宏就是一个典型。在陈明泉看来,大众配合疫情防控的动作与张文宏喊出的“这就是战时状态,你不是在隔离,你是战士,每个人都在战斗”等一席话是有关系的。
“要警惕疫情的反复,每一步都可能是血的教训。”曾在非洲抗击埃博拉病毒的陈明泉始终认为,对新冠病毒不能掉以轻心,“这是一个不普通的病毒,传染性极强,适应能力极强。”
如今的华山医院,“防线”依旧守得死死的,发热门诊专人排班,严阵以待,背后还有感染科“梦之队”作为临床、检测、科研支撑。
当被问到作为感染科医生需要具备怎样的素养时,陈明泉说了两点:第一,感染科医生首先是全科医生,对整个医学都要有所了解;第二,对感染性疾病的把握,要从区分感染和非感染这一个关键环节开始。“区分有时很难,如同在远处看到房子着火了,结果走到近处一看,是两块红布在飘。很多时候,需要身临其境才能看得清、分得开,须谨慎、忌武断。”
独特的“敏感”,或许是感染科医生的职业病,而紧绷防控这根弦,则是打赢这场战“疫”,在常态化防控阶段仍然必须守牢的底线。
作者:唐闻佳
编辑:吴金娇
责任编辑:顾军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