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前夕,为全力保障市民“菜篮子”安全稳定,今日上海市疾控中心食品卫生科采样人员兵分两路,突击检查位于杨浦区以及浦东新区的多家大型批发市场与大型超市,对相关食品及环境进行核酸采样。
上午9点半,记者跟随市疾控中心采样人员来到上海东方国际水产中心市场。
入口处,“疫情期间,请出示随申码”的告示牌十分显眼。两位安保人员负责对进入车辆驾驶人员进行测温,一位安保人员负责对行人、电瓶车驾驶者测温。
在车内穿戴好隔离服、N95口罩,做好基本的个人防护工作后,采样人员正式开始工作。
“您好,请问哪些是进口的水产品?”走进一间海鲜行后,市疾控中心采样人员徐碧瑶针对生鲜食品一一询问,得知这家店铺的澳龙来自加拿大、象拔蚌来自朝鲜。“目前,从全球研究报告来看,并没有发现食品传播新冠病毒的先例,但不排除食材在运输、加工过程中受到污染,沾染新冠病毒。”徐碧瑶说。
用棉签涂抹澳龙外表面后,采样人员将涂抹样本放入培养液,随后给病毒采样管贴上标签、做好记录,放入生物安全运输箱中,这样,一次采样工作算是完成了。
除生鲜外,采样人员还对该海鲜行的地面、称量台、漏网以及工作人员手部等进行现场采样,并取走300毫升养殖水。
在一旁看着自家的生鲜食材被取样,店主李先生没有丝毫不悦,反而夸赞道,“这是为了我们的安全,也是为了顾客的安全,让人放心。”
此后,市疾控中心的采样人员又走访了几家生鲜行,在一路检查的过程中不时提问,对生鲜的来源地问得格外仔细。
“是国产还是海外进口?”“是从渔船上直接采购,还是从其他批发点批来?”徐碧瑶告诉记者,生鲜途径点位越多,期间受到人员、环境等交叉污染的可能性就越大,毕竟“低温无法杀死病毒,只能将其暂时冷冻休眠,一旦解冻,病毒可恢复活性,因此对于生鲜、冷冻水产、肉制品要格外关注。”
面对拥有千余个摊位的超大水产市场,做好疫情期间的防控工作至关重要。
上海东方国际水产中心市场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自疫情蔓延初期,水产中心便采取严格的管控措施,所有摊主与工作人员必须佩带口罩,测量体温后方可开启一天的工作。
目前,市场一天的客流量大约在5000人次,一天安排两次消毒工作,分别于上午九点、下午三点进行,同时增派相关督查、清洁人员,做好市场管理工作。
为防止交叉污染,采样人员每采完一个摊位,就会更换一副一次性手套。
记者注意到,摘下手套时,采样人员有个统一动作——不停甩手。“为了把汗甩掉。”徐碧瑶笑得腼腆,这两天气温虽然不高,但因为“全副武装”的关系,层层薄汗不停蒙出,采样工作并不轻松。
在浦东的一家农产品批发市场以及大型超市,采样人员则主要对生肉食材等进行采样。除对生猪肉采涂抹样外,还对刀具、案板、绞肉机、零下18摄氏度的冷库、0摄氏度的缓冲库纷纷采样。
据悉,此次采样的所有病毒采样管将统一放入生物安全运输箱中,送回市疾控中心,由实验室检测人员统一检测。
采样结果最早的在今天下午就可出炉,最晚的于明天上午出结果。“生物安全运输箱中放置冰排,保证箱内温度与取样温度基本保持一致。”徐碧瑶说。
自今年2月起,上海始终坚持对农贸市场、餐厅、超市、办公楼宇、火车站、地铁站等公共场所开展环境监测。
6月13日,上海又对16个区87家涉及进口生鲜相关市场等的相关环境和重点食品进行采样,共采样1205件,其中外环境、物品表面、水样等共867件,进口食品等338件,新冠病毒核酸检测结果均为阴性。
记者获悉,本市对重点食品和相关环境的采样已作为常态化工作予以落实,由此为全市防疫工作加一道“安全锁”,也让更多市民买得放心、吃得安心。
作者:李晨琰 张伊辰(摄影)
编辑:储舒婷
责任编辑:任荃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