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力超大城市构建强大的公共卫生体系,落实上海市“公共卫生建设20条”相关要求,完善重大疫情防控体系机制,上海杨浦区首推“硬核”举措。
今天召开的杨浦区公共卫生建设大会上,《杨浦区贯彻本市<关于完善重大疫情防控体制机制、健全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的若干意见>的实施方案》正式发布,涉及三个方面(体系)、50项任务清单、10项重点项目清单,计划到2025年形成统一高效、响应迅速、科学精准、联防联控、多元参与的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加快打造与国际大都市功能定位相匹配的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记者从其他各区获悉,均在酝酿推进公共卫生体系升级重塑的具体配套举措。
让“神经末梢”更灵敏,打造区域预警监测体系
面对新发传染病,如何尽早触发城市的防控体系,更早发现疫情,更快“堵”住病毒,只有让监测预警的“神经末梢”更灵敏。杨浦区副区长王浩介绍,杨浦区域内将以新发突发传染病、食源性疾病、不明原因疾病为重点,完善区域发热、肠道监测哨点布局与设置,建立各类危险因素、突发事件等信息监测系统。
目前,杨浦区内10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均已完成发热哨点诊室建设,在此基础上,杨浦区将进一步优化3家区属发热门诊和10家发热哨点诊室的流程、空间和设施设备配置,完成“智能感知系统”配套安装,实现房屋、设备、标识、队伍、服务“五统一”。
杨浦区卫健委主任高贺通表示,到2025年,杨浦区要建成5家规划达标的区属公立医院发热门诊和5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发热门诊,进一步升级区域发热“防线”,实现发热监测网络的精准覆盖。
杨浦区还将依托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形成区内各级各类医疗机构与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之间的信息互通、汇总分析、及时预警制度,提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早期筛查和预警能力的前瞻性、精准性和可靠性。
依托“一网统管”信息平台和数据资源,通过跨部门、跨层级的信息整合,杨浦区致力于打造“平战结合”的区级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信息平台,实现区域防控精细化、智慧化管理和调度。
让医疗救治更有方,设立区级独立传染病医院
新发、突发重大传染病,对区域的救治能力与水平是一次大考。
坚守医院“疫线”,自新冠疫情蔓延以来,杨浦区中心医院火速成立“新冠肺炎领导管理小组”,分设门急诊管理、病区管理、院感防控等10个日常管理小组,并制定了院感防护SOP流程、住院探视陪护等61项制度和流程,实施精准调控。
为进一步提升区域传染病救治能力,杨浦区中心医院传染病分院(松花江路3号)改造工程已在推进中,预计到今年8月,将建设成为独立设置68张床位的传染病救治机构,承担全区不明原因传染性疾病应急处置、诊断和治疗的过度功能。该院安图分部病房楼也将改造为“平战结合”的应急腾空收治点。
杨浦区还将率先设立区级独立的传染病医院,到2025年,上海市第一康复医院控江院区(控江路25号)将被改建为永久性、标准化的定点传染病收治机构,增强区域传染病应急救治和储备能力。
按照杨浦区的规划部署,未来区域内将形成“区级定点传染病医院-区域医疗中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应急医疗救治架构,同时推进区中医院空间拓展项目,发挥中西医结合在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医疗救治、预防保健康复的作用。
让科技赋能更有力,不断提升实验室检测能力
预警有策,救治有方,还需科技赋能。科学技术是人类同疾病斗争的利器,可能对疫情防控带来根本性改变。
今年5月,杨浦区中心医院和市东医院已完成核酸检测能力提升,杨浦区每日检测能力已由96人次一下子提升至1070人次。不满足于现有成绩,杨浦区力争引入传染病病原体检测新技术和新方法,健全区病原微生物实验室体系。按计划,杨浦区计划在今年6月底前完成杨浦区中心医院、市东医院实验室核酸检测能力建设,今年9月底前,完成杨浦区控江医院实验室核酸检测能力建设。
与此同时,杨浦区疾控中心将以新发、突发传染病和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综合处置能力建设、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预防控制、健康危害因素监测与评价为重点领域,鼓励协同性、多中心、规模性科研攻关,引导多学科交叉研究和应用性研究,提升疾控体系科研创新能力。具体到硬件,比如大幅增加实验室面积占比,新增两套负压实验室,全面满足疾病防控和突发事件应急处置的需要。同时,与区内医疗机构、第三方高科技企业、高校实验室建立联动协同机制。
目标达成,离不开人才支撑。人才配套政策已纳入杨浦区这轮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工作,将进一步核定公共卫生应急体系相关人员编制问题,加大公共卫生人才引进与培养力度,巩固强化与高校、科研院所的合作,建立与医科类高校的供需对接机制,拓展公共卫生人才培养渠道,并进一步完善公共卫生应急体系薪酬保障机制、队伍激励机制。
作者:李晨琰 唐闻佳
编辑:李晨琰
责任编辑:樊丽萍 唐闻佳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图:区卫健委、pexe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