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0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举行四批援鄂医疗队员172人“回家仪式”。上海交通大学党委书记杨振斌、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院长陈国强,仁济医院党委书记夏强、院长李卫平等作为“家长代表”,手持国旗、鲜花欢迎“勇士”凯旋。
全体援鄂队员被授予“上海交通大学校长奖”特别奖。
20日下午,仁济医院的科研楼变身“星光大道”,红毯铺就,海报、条幅、欢迎牌,最美仪式就等“最美仁济人”归来。
随着7辆大巴鱼贯而入,欢迎仪式在仁济医院援鄂医疗队队员献唱的战疫歌《勇气》中拉开序幕。这首由仁济医院援鄂医疗队员李佳作词的歌曲,一发布就被广泛传唱,上海音乐学院院长廖昌永在MV中的倾情演绎,更使它广为人知,感动和激励了无数人奋勇战疫。
战疫归来,上海第八批援鄂医疗队领队、仁济医院副院长张继东与护理部副主任奚慧琴共同向杨振斌、陈国强和仁济医院院长李卫平赠送一份珍贵的礼物——由172名仁济援鄂医疗队员签名的队旗。它们将被上海交通大学校史馆、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院史馆和仁济医院院史馆永久珍藏。
仁济医院在此次抗击新型冠状病毒疫情中总共派出172名医疗队员驰援武汉,是交大医学院附属医院中人数最多的一支队伍,其中大多是“90后”。
仁济医院党委书记夏强称,在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时刻,仁济勇士胸怀家国,逆行出征,以精湛的医术、科学的护理,与病毒较量,践行了“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大医精神,兑现了“科学防治,仁术济世,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出征誓言,如今,172人平安归来,这是属于当代仁济人的骄傲和功勋,值得被铭记。
仪式上还举行了国内首部援鄂医生亲历抗疫日记《查医生援鄂日记》的首发。上海首批援鄂医疗队员、仁济医院呼吸科主治医师查琼芳在武汉市金银潭医院奋战68天,查医生创作的67篇援鄂日记如今集结成册出版。
队员们纷纷表示,这段逆行经历是人生中珍贵的财富,是从医路上的一座里程碑,在未来的工作中,定会继续传承和弘扬“仁术济世”院训精神,不负人民“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信任,努力为推动医学进步贡献来自仁济人的力量。
第一批援鄂医疗队队员吴文三之子吴泓宇:爸爸脸上深深的口罩压痕是属于他的英雄勋章
在除夕夜得知爸爸要出发驰援武汉,我和妈妈都很担忧,但依旧支持他的选择,因为救死扶伤是医者天职。爸爸援鄂的日子里,每次与他视频通话,看着他的脸上被防护装备勒出的印痕,看着他疲惫、消瘦的身影,很心疼,但也为他骄傲,因为那是英雄的勋章。我的爸爸虽是一名普通护士,但在他选择挺身而出逆行武汉的那一刻,他就成了拯救世界的超级英雄。我将来要做一个像他和所有援鄂叔叔阿姨一样勇敢而有担当的人。
上海第八批援鄂医疗队领队、仁济医院副院长张继东:从逆行到顺行,夺取疫情防控和实现医院高质量发展目标双胜利
出征前,向全体仁济人立下“军令状”——带着168名援雷神山医院的勇士平安回家,一个不少,我做到了。
作为临时党总支书记,共产党员的凝聚力和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在防疫火线上得到充分体现,遇到困难,都有党员冲锋在前,遇到危险,总有党员挺身而出。医疗队员切实践行了从医初心和医者誓言。
我还很高兴地看到,“90后”医务人员这次经受住了疫情的考验,在战斗中收获成长,祖国医学事业将由他们挑大梁,相信他们一定能传承百年仁济的传统。
衷心感谢后方的帮助,感谢所有队员家属的理解,希望全体医疗队员在医院复工复产的进程中继续努力,取得疫情防控和实现医院高质量发展目标双胜利。
雷神山医疗队护理领队、仁济医院护理部副主任奚慧琴:护士的岗位胜任力在这里就是患者的生命线
雷神山ICU重症患者的护理对护士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的要求非常高,驰援雷神山的护理队伍中,“90后”年轻护士约占三分之二,护士的岗位胜任力在这里就是患者的生命线,我们依托网络开展“战地慕课”,有效提升护士的重症护理专业技能和知识水平,俯卧通气、ECMO(体外膜肺氧合)、CRRT(人工肾脏替代)等多项攻坚技术在ICU内迅速开展,挽救了重症患者的生命。令我自豪的是,一支有战斗力的新冠肺炎危重护理团队诞生了,来自上海6家医院的117名护士在雷神山医院ICU这片没有硝烟的战场上通力合作,众志成城战病魔。
雷神山医疗队员、战疫歌曲主要创作者李佳:给你《勇气》,《等你》归来
已经记不得是第几天了,只记得在这段日子里,我和仁济、市一、市七、市五、市六、杨中心的战友们,和武汉人民一起面对过的艰难时刻。这段悲壮的岁月,浸透了汗水和泪水,凝聚了全国人民的爱,彰显了我们的情怀、勇气和才华。所以,在告别的感谢信里,我们说:汉水通衢接长江,辞君不觉有离伤。因为,我们已经爱上了武汉,爱上了坚强的武汉人民。我们听到故乡的召唤——《等你》归来。从此,上海与武汉,天涯共此时。
上海市第八批援鄂医疗队里年龄最大的专家傅小芳:我们做到了队伍零感染!
作为医疗队中专职的院感防控人员,“队伍零感染”是我存在的意义,我的心愿再普通不过,只有六个字——平安来,平安回。今天,心愿终于实现了。
出征武汉40多天,如今胜利回沪,心里既充满欣喜和憧憬,但又有点不舍,大家一起共同奋战早已是自家人了,每个队员身上都体现了爱、善良、无私、勇敢、坚毅的品质,都有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此次抗疫经历对我来说是永生难忘的,也是非常宝贵的人生财富,我们医疗队员在24小时内奔赴武汉一线,不顾个人安危,积极救治患者,体现了医者仁心,大爱无疆的职业精神。这次抗疫也把感控推到了幕前,凸显了感控在疫情防控中的重要作用,感控组此次出征的重要任务是确保每位医疗队员安全,非常感谢全体队员的信任和支持!非常感谢总领队张继东副院长对感控组工作支持!使我们圆满完成了任务。
上海第一批援鄂医疗队员、“日记女神”查琼芳:没想到个人日记成为这段历史的独特记录
1月24日,除夕夜,上海第一批援鄂医疗队启程奔赴武汉市金银潭医院,参加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患者救治工作。我随队前往。在紧张繁忙的援助工作之余,我每天发回一段日记,没想到,这些日记成为大疫之下举国之战的别样记录。
当初决定写下这些日记,只是为了让后方的亲友放心,也是自己解压的一种方式,,没想到,经仁济医院宣传处整理成文后,被媒体广泛转载,读者的期盼成了我坚持每天记日记的动力。
我开始记录身边许许多多的人和事,看到了每个医护的无私无畏,看到了被病魔折磨的病人,用坚强的毅力与病毒斗争,她看到了志愿者们冒着被感染的风险无私奉献,看到了来自党和政府、社会各界源源不断的关怀……这些日记从一个侧面记录下了这段抗疫历史。
3月31日返沪,800公里的距离,承载了沪汉两地人民浓烈、真挚的感情。从此武汉就是我们的第二故乡,因为我们曾经“拼过命”,我们和金银潭医院生死与共,我们一起扛过来了!
以后有机会,我会带着女儿一起回到武汉,带她去看东湖和樱花,带她去看我战斗过的地方。
ECMO小分队队队员王维俊:给危重症患者带去生的希望
这段时间是做医生以来最纯粹的一段时间,过去的一个月无心念家,今天要回家了,想家的心情尤为迫切。魔都的喧嚣,是最可爱的烟火气;生活的琐碎,是幸福的平凡;工作的辛劳,是最值得的付出。春天如期而至,雷神山医院的病区接二连三的撤空,更多的人可以回家了。特殊的经历,让我真正感悟到了家国情怀。有家真好!战友们,至亲们,我们一起回家。
作者:唐闻佳 王昊宁
编辑:沈湫莎
责任编辑:姜澎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仁济医院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