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源:视觉中国
夜深了,在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的电梯间、门诊大厅、发热隔离区等区域,“神灯”开始工作。从今年2月开始,这台杀菌机器人就在医院认认真真“上班”。使用特殊波长紫外光技术,可在5分钟内杀死环境表面99.99%以上的病菌病毒等微生物,阻绝新冠病毒可能的传播途径。因其自带紫蓝灯光,医护亲切称呼这名新“同事”为“神灯”。
疫情之下,部分行业产业发展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而智能医用器械却逆市起飞,迎来新的发展机遇。值得一提的是,其中大量为国产智能医疗器械。
正如一些业内人士所言,疫情防控常态化下,我们比任何时候都需要这类包裹着 “非接触式” “智能”“数字自动化”等元素的医用器械。尤其是在助力公共卫生系统的智能化管理方面,它们将大有可为,形成旺盛的市场需求。
无惧感染,医院“最稳定员工”市场价值显现
疫情来袭,各大医院感染科、发热门诊压力增大。为降低交叉感染风险,给病患及医护多一层保护,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在上海报告第一例新冠确诊病例不久,就引进了HyperLight紫外光杀菌机器人——“神灯”。
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精神科副主任医师乔颖告诉记者,目前医院已配置两台“神灯”,最先投用于发热隔离病区,每晚定时“上班”,因其高效、安全,医院随后不断扩大“神灯”的工作范围,让它在医、护、患的高频活动区域针对环境高接触表面和空气进行加强消毒,阻绝新冠病毒可能的传播途径——飞沫传播或接触传播。
无独有偶,在上海的仁济医院、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的发热门诊和隔离病区,上海钛米智能消毒机器人也上岗了,此外,还有40多台钛米消毒机器人在武汉多家医院的隔离病房、重症监护室、发热门诊进行24小时无休眠工作。
医疗器械行业涉及领域众多,经过这一轮疫情,一些细分市场被公认为正迎来爆发式增长,其中包括具备消毒、防护等功能的医用机器人。有人已形象地称这些智能医用器械为“医院最稳定的员工”——不仅不知疲觉,还不用担心被感染。
有专业机构的最新调研报告显示,2020年将有近100万机器人用于商业领域,其中超过半数是专业服务机器人,将创造超过160亿美元的营收,比2019年增长30%。
医用机器人“步入少年期”,大量为国产
记者从上海多家医院获悉,眼下,包括消毒机器人、送药机器人、运输机器人、问诊机器人、随访机器人等一批智能医用机器人已亮相防疫一线。值得一提的是,其中大量为国产机器人。
多位驰援武汉的医疗队成员告诉记者,在武汉参与患者救治时,就亲眼目睹多种类型的智能医用器械和设备深入战疫一线。比如,在武汉同济医院光谷院区E3区4楼病区,今年2月就新来了一位特殊的“上海支援湖北医疗队员”,它叫“瑞金小白”,是一台多功能的智能机器人。除了能按照导航指令进入隔离病房,帮助医生查房,“小白”还具备3D视觉识别传感器和AI芯片,可实时捕捉病区环境图像和人体图像,通过AI算法发现医护在污染区的安全隐患,发出预警提醒。此外,借助5G技术及机器人集群控制技术,远在上海瑞金医院的专家还可随时与在武汉的“小白”连接,实现远程会诊。
“小白”是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与附属瑞金医院共同研制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AI机器人。瑞金医院支援湖北医疗队员、瑞金医院学科规划处副处长林靖生正是它的主要发明人。据说,“小白”的研发设想最初诞生于林靖生2015年援疆之时,在取得专利后,已通过技术转化成功实现量产,战“疫”之前就已在上海对口援助的新疆、西藏、云南等地医院投用。
有业内人士感慨,医用机器人经过30多年发展,终于在这次疫情的催生下跨过蹒跚学步的婴儿期,步入生机勃勃的少年期。在上海各大医院的应用场景,已可窥一斑。
图源:视觉中国
采购淡季迎大单,医用器械市场潜力还有多大
其实,如今大显身手的各种智能医用机器人,只是掀开了医疗器械行业的冰山一角。经过这次疫情的“大考”,不少医疗器械行业都驶入行业发展的快车道。以联影公司为代表的医学影像行业就很典型。
从武汉的火神山医院到上海各大医院的发热门诊、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乃至全国20多个省区市的各级医疗机构,联影的“智能天眼CT”、“云平台”、人工智能新冠肺炎智能辅助分析系统等科技利器,在此次战“疫”中脱颖而出,尤其是拥有AI技术的联影“天眼CT”和搭载“可视化曝光”技术的联影X光设备,迎来了“史上最大订单”:除夕前后十几天内,向全国紧急发出200多台抗疫急需的CT和DR(数字化X光机)设备。
不仅如此,海外市场也需求旺盛。4月7日,联影车载智能CT还驶进纽约,在布鲁克林区最大医院——迈蒙尼德斯医疗中心投用。这是全美第一台为新冠疫情专设的24小时车载CT。近期,联影还陆续收到欧亚等地的海外订购咨询。
年初本是大型医疗器械的“采购淡季”,在业内人士看来,联影之所以能迎来“大单”,不仅因为疫情这个特殊时期,更得益于该公司平时对高端智能技术的深耕开发与技术储备。
我国是全球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医疗器械市场,医疗器械行业是我国重点支持的战略新兴产业。业内分析,经历疫情“大考”,智能医疗器械创新产业生态雏形已显现,下一步,国产替代如何加速,是挑战也是机遇。如何从短期利好变成长线利好,数字智能化程度的提升,被认为是未来发展核心方向之一。
作者:文汇报首席记者 唐闻佳
编辑:周辰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