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民众非常关注疫情进展,有人心生担忧甚至恐惧,甚至还有人总认为自己很可能感染了新冠肺炎。
笔者梳理了常见困惑,希望帮助大众“舒心”战疫情。
最近有调查显示,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近80%的民众非常关注疫情进展,其中,保持乐观的人并不多,不少人心生担忧甚至恐惧,甚至还有人总认为自己很可能感染了新冠肺炎。
疫情期间,心理问题同样需要被重视。笔者所在的上海市同济医院心身科是上海市精神医学临床重点专科、上海市心身医学重要薄弱学科,连日来更是接到大量线上线下的求助和求诊。笔者梳理了常见困惑,希望帮助大众“舒心”战疫情。
困惑1
“我是不是感染了新冠肺炎?”
这是线上问诊“出镜率”最高的问题。此次疫情暴发后,不少市民开始“家里蹲”,而刷屏疫情报道成了生活中的重点。关于疫情的一切消息,无论真假,大多数市民都选择宁可信其有,继而投入了过多的注意力关注疫情。
由于大多数新冠肺炎的患病表现并不严重,也不算特别明显,不少市民偶有干咳,打喷嚏,口干咽痛的情况,就开始怀疑起自己是否被感染。
这种情况正常吗?
其实心理学认为,在灾难面前出现恐惧和焦虑是正常应激反应,会带来心悸、气急、易怒、烦躁不安、周身不适甚至情绪失控等问题。
一个比较简单的识别方法,就是首先排查身边是否有更明确的诱因导致了不适,例如空气不够流通或饮水不足等,然后想想自己在注意力集中于某件事时,是否也有明显的不适症状,进而推断自己是不是过度紧张了。
总而言之,我们的建议是:首先要稳定情绪,仔细观察症状与新冠肺炎是否符合,身体不适,正常就诊;其次控制行为,转移注意力,有“疑病状态”要认真对待,可以主动寻求心理援助。
困惑2
“最近睡不好!”
在门诊许多配药的患者提到自己的睡眠出了问题,追问其是否对疫情存在明显的焦虑担心,患者回答是否定的。再深究其原因,就会发现,患者失眠的主因在于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外出减少,躺着刷屏时间变长,作息规律打乱。
这种情况下,我们建议不必要立刻用药或急于增加原来的改善睡眠药物的剂量,而应以改变生活方式和调节作息为主。
医生们通常会努力帮助患者认识到睡眠问题的根源,减轻睡前焦虑,减少卧床时间,以更饱满、丰富的状态充实生活。
此外,非常时期,我们也要“管住手”,不要时时捏着手机,一定控制刷屏时间,不妨腾出更多时间依偎在家的港湾里,与最亲近的人共同度过战“疫”时光。
此前,方舱医院里不少轻症新冠肺炎患者就是榜样,面对身患新冠肺炎的事实,他们选择用乐观积极的状态应对,病魔可以打倒我的肉体,但不能击垮我的心,他们自发组织跳广场舞,借阅书籍学习,甚至还谈起了恋爱,双方父母还在方舱里见了面。
治疗结束出舱后,不知有多少新人因祸得福,喜结良缘呢。
困惑3
“老毛病感觉又发作了!”
门诊中,部分患者情绪出现了波动,前来寻求帮助。对有焦虑和抑郁病史的人来说,在应激事件面前,他们是发作的高危人群。
例如有位老年女性曾患焦虑症,经系统治疗后治愈,近十年未服药都保持着情绪稳定,但一周前因为担心病毒感染,出现紧张、焦虑的情况。
还有的患者因为在疫情期间患上普通感冒,过度担心,引发焦虑,难以自我调节,已停药的他们不得不再次治疗。
特殊时期,针对患者病情的变化,医生会以个体化调整为原则,重视人文和环境因素,重视心理调整,探讨生活方式调整,并非所有出现焦虑抑郁病情波动的患者都会增加药量或再次开始服药。
比如,我们遇到过一名老年抑郁症患者,已服用足量的抗抑郁药,最近出现悲观情绪,认为疫情越来越严重看不到希望。问其原因,原来是陪伴她的保姆近期无法返沪,孤独导致了老人家病情波动。
这时,子女等家人增加对老人的陪伴,打消其孤独感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困惑4
“医院最危险,不能去!”
不论是首诊,还是复诊,人们常都有这样的疑虑,万一去医院看病,没病却被感染了,岂不是很倒霉,尤其不少患者打听到就诊医院已有确诊病例,索性就拖延或断药。
对此,我们的建议是,任何情况下延误或中断原有治疗都是不可取的。疫情之下,担心、疑虑是正常的,但科学防护才是硬道理,担心并不能解决问题,反而会造成不良后果。
作为个人,应牢记防范原则,提高防护水平。疫情以来,各大医院都已启动应急预案,从进入医院时的体温筛查,到门诊限流,再到消毒防疫,每一个环节都在保障就诊患者和医务人员的安全。
要坚定信心,科学防控,精准治疗,我们终会战胜疫情;及时就诊,情绪问题也会早日得到解决。最后预祝各位读者迎暖春踏来,享愉悦心情。
作者:刘飞(同济医院精神医学科医生)
编辑:李晨琰
责任编辑:任荃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