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湛蓝的天空下,一位71岁阿婆治愈后,从雷神山医院出院了。杨森在工作微信群“目送”她离开医院,迎接新的生活,心头一阵舒畅。
杨森,上海杨浦区中心医院全科医生,昨天是他所在的第八批上海医疗队队员在雷神山医院奋战满月的日子。
因此,他也将这位老人家的出院,视作一份珍贵的“满月礼物”。
出生于1991年的杨森,在大学时代就入党了,用他自己的话说,已是一名“党龄8年的老党员”。
“时光飞快,这一个月,我经历了很多印象深刻、感人至深的事。”杨森对记者说,这次出征武汉,他代表的不是自己,而是所在的科室、医院、城市,代表90后这一代人。
杨浦区中心医院派出的50名医护人员随第八批上海医疗队出征,其中90后13人,90后党员有5人。
在战“疫”一线,“强国一代”的英姿处处可见。与年龄跨越几代人的病患生死相守,在这群年轻的医护心里,武汉战“疫”是刻骨铭心的经历,“参战”让他们快速成长,也更加坚定了这代人报效国家的信念。
当治愈老人突然跪下,“小医生”的眼睛湿润了
“记得我在网上看到过一位白发阿婆出院时跪谢医护人员的视频,没想到这事也发生在我身上。”昨天清晨,在驻地休息的杨森打开电脑,决定写一位病患的故事。这位71岁的阿婆,因新冠肺炎收入雷神山治疗,由他所在的治疗组负责管床。
昨天中午,这名老人出院了。杨森心里清楚,这位阿婆不容易。从她2月23日入院以来,整整25个日夜,几经周折。“阿婆住进来后一直感到很害怕,失眠,恶梦不断。我们为她治疗的同时,还请来了心理医生,为她做专业的疏导。”
但作为医生,杨森对这个病例始终有点疑惑,感觉有道“锁”没有被打开。他最想不明白的是:阿婆的病情明明在好转,但情绪却始终低沉。尤其是最近,看到隔壁床患者好转、出院,她的抑郁状态反而加重了,连行走、洗脸都变得困难。
她的问题到底出在哪里?前几天,杨森值班,碰巧阿婆的女儿打来了电话。“感觉我的母亲已到崩溃边缘,再这样下去,可能存在轻生念头。医生,能不能让我把母亲接出来,我自己来照顾她?”杨森理解家属的心情,但这个要求显然不能满足。
不过,借着“话匣子”打开的机会,杨森和阿婆的女儿拉家常般地多聊了几句。原来,阿婆是在照顾患新冠肺炎的女儿的过程中被感染的,由于此前武汉的医院床位紧张,老人没有住院,仅在门诊输液,一边挂水,一边目睹好几名患者因这个疾病去世,所以产生了巨大的心理阴影,时刻担心自己也被这病毒夺去性命。
“她以前是很乐观的一个人,爱刷抖音,关心时事。但这次患病后,她的精神状态一天比一天差。”电话那头,老人的女儿已泣不成声,直言“是我把这病传染给母亲的,我真的很愧疚。”
这一条条关于老人“生活画像”的信息,让杨森猛然间意识到:老人家最大的诉求是——出院。否则,老人的心理恐惧怕是会比病毒更早夺去她的性命。
由于这位阿婆当时已处于康复期,杨森立刻在医疗队的工作微信群里讲述老人的情况,大家讨论并结合老人的核酸、肺部CT及血化验结果认为:老人已达到出院标准了。
杨森又第一时间联系出院评估专家,很快获得“予以出院”的评估结果。于是,他赶紧让护士把这个好消息告诉阿婆。没想到的是,老人起初不相信,一直到护士拨通杨森的视频电话,当听到杨森亲口说“您可以出院,千真万确”时,老人喜极而泣,一下子跪了下来。在一边的护士,立马将阿婆扶起……
“那一刻,我眼睛湿润了。”杨森说,他既为阿婆好转出院而激动,也为她这近一个月来背着的这个巨大心理包袱得到释怀而激动。那一刻,他体会到了什么叫幸福。
得知村医父子接连被感染,这群90后坐不住了
在杨浦区中心医院“包圆”的雷神山C3病区,中老年患者很多。而这支医疗队,包括杨森在内,有13名90后,最小的1997年出生,才23岁。前一阵子,当一名91岁的爷爷入住时,90后照顾“90后”的动人画面出现在这个病区里。
“爷爷很坚强,目前还在治疗,但已经好转了,马上可以出院了。”杨森记得爷爷入住时对他和小伙伴说的一句话——“谢谢你们”。事实上,很多时候,包括杨森在内,这些90后医护一边在给年龄比自己大一倍的长辈治疗,一边还从这些被疾病困扰的长辈身上汲取战“疫”的力量。
杨森印象很深的还有一名61岁的阿姨,她的爱人是一名乡村医生,春节前给患者看病时不慎感染新冠肺炎,在家自我隔离,后来终于联系到床位。他于2月4日住院,2月6日就去世了。
这位阿姨的小儿子也是乡村医生,也是在给患者看病时被感染的,而后感染了媳妇。阿姨住进雷神山时,二儿子、儿媳也在住院治疗,她1岁大的孙子放在别人家,请对方帮助照顾。
“这家人是很本分的一家子,也是我们同行的家属,真的令人肃然起敬。”令杨森和同事们意外的是,就在给阿姨安排肺部CT后,结果发现了肝脏有巨大占位性病变。
大家都神色一紧,阿姨更是陷入巨大恐惧,就怕是肝癌。“医生,我要活下来,不然我们家就要奔崩溃了,两个儿子无法承受这么大的打击(父母双亡)。”阿姨的眼泪,让杨森记忆太深刻。
雷神山现有的设备无法做增强CT和肿瘤标志物检测,这可怎么办?杨森所在的这支医疗队立刻与雷神山医务科协商,最终帮患者联系好、前往武汉中南医院检查。
这天,由杨浦区中心医院的护士陪同,阿姨坐着特地调来的“120”救护车,赶往20多公里外的中南医院。第二天检查结果传来:占位是肝脏血管瘤。这下,所有医护才算松了一口气。
“谢谢上海医疗队,你们等于救了我两次!”阿姨说到这里,再度落泪。
90后在抗疫线上成长,健康所系,性命相托
在雷神山朝夕相处,对这群年轻的医护而言,住在病区的患者俨然已如同自家的叔叔阿姨、爷爷奶奶——在战“疫”期间收获的医患间的这份真情,让人不时心潮澎湃。
1994年出生的女护士伍净净说,“出征武汉,心里是有点害怕的。因为第一次参与这种战役,怕做不好连累同事,也怕照顾不好病人。”可既然如此,为什么还主动报名?她说得坦率:“我是护士,也是党员,国家需要我,我就要站出来。”
“在这里,最让我感动的是武汉人民的感恩、善良与坚强。”伍净净记得,病区开放第一天,王叔叔入住了,他也是一个热心肠,每次餐后自己收垃圾、打开水,总说自己需要运动运动。其实,王叔叔的CT结果并不好,每次打水回来都要在床边喘很久。
再后来,伍净净才知道,王叔叔的爱人因为新冠肺炎在今年1月去世了,他的儿子、媳妇和孙女都在其他隔离点隔离,一家子已两个多月没见过面了。
“你不需要安慰我。既然你们来了,我会好好听你们的话,好好治疗,这样我们一家就能早日相聚,你们也能早日回家。”王叔叔的话,伍净净一直记在心里。她说,在雷神山,深刻体会到“武汉人民是英雄的人民”这句话的内涵。与这些英雄并肩作战,感到非常荣幸。
90后护士王燕燕难忘3月5日的这一幕:凌晨3点多,她由于手臂受了伤,被护士长安排在舱外工作,结果在监控室里看到,病区13床,60多岁的阿姨因抢救无效在凌晨去世,此时,杨浦区中心医院的两名90后,肩负起临终遗体护理的工作。画面里,两名身形瘦小的医护在仔细地为逝者擦拭身体。穿着厚重防护服的她们,行动显得有些笨拙,但一丝不苟。
“不知何时,在监控器前的我湿了眼眶。我们是护士,看惯了生死,但此时,看到同事们,我还是忍不住了。以前大家说我们是白衣天使,总感觉受不起,但那一刻我敢肯定,这两位就是白衣天使。”王燕燕说。
“这是我第一次参与如此重大的‘战役’,雷神山的病房几乎是从零建起的,大家在此相遇,解决了一个个棘手的难题,这一幕幕都让我成长,也更坚定了自己的想法:作为医生,救死扶伤是本职;作为党员,要发挥模范带头作用。”杨森颇为感慨地说,在雷神山,他更深刻理解了什么叫“健康所系,性命相托”,更明白了“国家需要,义无反顾”这句话的深意。
作者:唐闻佳 图:受访者提供
责任编辑:樊丽萍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