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都说“开业大吉”,这是头一回赢得集体掌声的“关门大吉”。
今天下午,随着最后一批49名患者康复出舱,运行了35天的武汉市首个方舱医院——武昌方舱医院宣告休舱。至此,武汉的方舱医院全部休舱。从2月5日收治首批患者以来,武汉16家方舱医院共收治新冠肺炎轻症患者1.2万余人,成为名副其实的“生命之舱”。
伴随着“武汉最后一个方舱的最后一天”登上微博热搜,华山医院副院长、华山医院支援武汉医疗队总指挥马昕也被记者团团围住,他是武昌方舱医院里的上海医疗队领队。
“有点小激动,但也很平静,这只是阶段成果,还有很多任务等着我们。”今晚,这名从医34年、经历过汶川地震救灾等诸多公共卫生事件的干将告诉记者,“方舱记忆”太深刻,“方舱经验”应写进教科书,这将为全国乃至全世界防治传染病提供启示。
“方舱最后的夜晚,我们会永远铭记”
马昕难忘这个战斗了35个日夜的地方。2月4日下午,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国家紧急医学救援队开拔,以整建制移动野战医院的形式支援武汉抗击疫情,正是他们和兄弟省份的医疗队一起,建起武昌方舱医院。
武昌方舱医院是武汉市首批三处改造投用的方舱医院,由洪山体育馆改造而来,2月5日23时许,开始收治首批患者。武昌方舱分A、B、C三个区域,其中C区就是由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医疗队管理。
35天来,武昌方舱医院开设病床784张,累计收治患者1124人,累计出院833人,累计转院291人,这个由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主导运营、全国9省市14支医疗队868名医护人员参加救治的方舱医院,交出了一份闪亮答卷。这其中,有上海华山医院医疗队的一份力。
3月9日,方舱关闭的前夜,马昕吃完晚饭,左思右想决定在工作群里吼了一声:大家还想不想再去看一眼方舱,再看看我们的病友,或者再值个夜班?或许这辈子都不会有这个机会了。
马昕在大堂等了一会,大家全来了。进了方舱他们发现,其他医院的医护人员也来了。这夜的方舱,医护人员比病人还多。大家互道珍重,如同老友。华山医疗队高喊:“向武汉人民致敬,武汉加油!”病友们回应:“向华山医院致敬!”
“刚开始,让我们多少有点想躲避的地方,突然间让我们感觉到留恋。里面的角角落落,都是我们亲手参与建设的。”马昕在这天的日记里写道,“武昌方舱医院最后的夜晚,我们都会永远地铭记。 ”
方舱不仅仅是一座医院,也是一个社会学课题的窗口
马昕说,难忘2月4日出征武汉的画面,他们搭乘火车从上海出发,途径江苏、安徽等地,每一站上来的没有任何其他人,而是一支支医疗队,很快,一节节车厢被装满。
火车抵达武汉,所有人下车。晚上9点的火车站除了医疗队没有其他人,空荡荡的大厅,让每个快步行走的医疗队员都可以清楚地听到自己的脚步声、心跳声、呼吸声。
“感觉我们就是要去上战场了。”马昕记得大巴车行驶在空荡的街道上,两旁的居民楼、写字楼灯火通明,“感觉所有的窗户背后,是一双双期盼的眼睛,在看着我们,等着我们上阵杀敌,让他们重新回到从前的生活。”
马昕来不及回味“紧张”情绪,29小时建起方舱医院,他与队员们马上投入接收首批患者的救治工作里。
2月5日深夜,第一批队员进舱,他们将首次直面确诊患者。
也是在这座不同以往的“超级医院”里,他和同事们留下了不一样的记忆。
有一名武汉儿童医院的妇产科护士在工作中被感染,她乐观地说“难得可以好好休息了”。她还说,舱内患者每天都需要抽血,护士太忙了,如果可以,她申请帮助这里的护士,一起为患者抽血。
有年轻的助理法官在自己发生症状后立即向单位和街道上报,并做好自我隔离,方舱开放第一天他就住进来了。当华山医院第三批支援武汉医疗队队员、护理组组长卫尹问到小伙出院后的打算时,他说准备献血去,“我已经联系好了捐助,捐赠给这里的医务人员,你们辛苦了!”
不止在武昌的这座方舱医院。
3月7日下午,送走最后一位患者,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国家紧急医学救援队执行队长、武汉客厅方舱医院医务部副主任孙贵新也说在方舱有太多难忘时刻:即将出院的阿姨激动地说,我要回家了,你们却在这有家不能回,不知如何感激才好;有“抖音达人”记录医护每日的工作,还有一些人忘记了自己是患者,只记得自己是方舱志愿者。
方舱还有“读书哥”、广场舞、合唱队……马昕说,方舱不仅仅是一座医院,也是一个社会学课题的窗口,很多人说在这里仿佛回到了少年时代,大家过着集体生活,“邻居间”彼此关照,对构建新型医患关系也有新启发。
为今后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创造了一种新的模式
下一站去哪里,休舱后做什么?
这是马昕与其他“方舱队长”被问到最多的一个问题。“原地休整,还有太多事情要做,武汉还有一万多病人分散在各家医院。”马昕形象地说,休舱只是“逗号”,还不是“句号”。
尽管“休舱了”,孙贵新也一刻不闲。3月8日起,武汉客厅方舱医院正式进入休舱期,孙贵新则带着55名队员投入维护帐篷医院、整理病例资料、形成系列研究的新工作,为今后的防控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从2月3日武汉首家方舱医院建设开始,到27日出现“床等人”现象,历时20多天,这里已彻底改变了病患“一床难求”的局面,实现“零病亡、零回头、医护人员零感染”的创举。
方舱医院的大规模使用,在我国医学救援史上具有标志性意义。这是“诺亚方舟”上的一个“舱位”——我国呼吸与危重症医学专家、中国工程院副院长、中国医学科学院院长王辰这样形容方舱医院。在这里,用最小的社会资源、最简单的场所改动,能最快地达到扩大收治容量的目的。
“方舱经验应写入教科书,为今后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重大灾情疫情、迅速组织扩充医疗资源创造了一种新的模式。”马昕说,方舱是一个特殊的时代记忆,是一个伟大的创举,但也真心希望以后不会有了。
休舱大吉!一起加油!
作者:唐闻佳 李晨琰
编辑:姜澎
责任编辑:任荃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