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很多人被一张照片触动。
照片拍摄于武汉同济光谷院区,当时,27岁的上海华山医院麻醉医师魏礼群在对一名病人进行气管插管时,病人的病情急转直下,最终病逝。魏礼群瞬间崩溃,他说:病人身后可是一个家庭啊!
隔着隔离病区的玻璃,同事为他举着纸希望大家理解,纸上写着:“对不起,他很难过,尽力了!!!”
今天,记者收到魏礼群的日记,3月9日,正是他与华山医院医疗队在武汉战斗“满月”的日子。
同事们说,这名27岁的医生不爱哭,很爱笑,早已收拾心情冲锋在抢救一线。
他在3月9日的最新来信里写道:光谷一月,愿山河无恙,人间皆安。
魏礼群(左)与小伙伴在一起
“爱你的群哥”致爱妻:
有件事没跟你说,我们奔赴的是最危险的战场,我还是冲锋队员
“他很难过”的照片背景发生在半个多月前。
魏礼群是上海华山医院第四批支援武汉医疗队队员,身为麻醉医生,他在此次新冠患者救治中承担一项重要工作——插管。
所谓插管,就是在呼吸困难的患者气管内插入塑料导管,外接呼吸机,从而帮助患者呼吸。对一个成熟的麻醉医生来说,完成插管动作通常只需要十几秒。无奈的是,很多危重患者连这十几秒也等不及。
照片背后的故事就是如此:当时,在武汉同济医院光谷院区,一名67岁的危重病人出现炎症风暴先兆,27岁的魏礼群在对他进行气管插管时,病人的病情急转直下,最终病逝。
魏礼群瞬间痛哭崩溃,迟迟无法释怀,同事们劝导,也难以平抑这个年轻人的悲伤与挫败感。
“病人的病情往往会急转直下!” 与魏礼群同样奋战在光谷院区的华山医院肾脏科医生倪丽对2月初刚抵达武汉、接手光谷院区ICU后的这次抢救记忆很深刻。
“他已经在插管了,但可能就是几秒钟,病人走了,任谁看到都会崩溃,因为——没时间让你拿出所学所能……”倪丽和同事们当时隔着监视画面看着奋战在隔离病区的同事们:还在拼命按压着,试图起死回生。
学医的人都很清楚,病人开放的气道可能有气溶胶喷出,抢救人员处于极度危险的暴露风险下。
但大家也都很清楚,谁都不想放手,这是一条生命。
走出病房后,魏礼群忍不住失声痛哭,大家都在安慰他。华山医院副院长马昕、华山第四纵队领队李圣青主任来到这孩子身边,陪着。
之后的2月14日,情人节,魏礼群在值夜班中度过。
第二天他给妻子写了一封信,他没有说这件事,但却似乎也说了:“有件事我没跟你说,我们这次去的是ICU,接收的都是重症、危重症的病人。我们奔赴的是最危险的战场,我还是这个战场里的冲锋队员。”
“你我都不是武汉人,但我俩的恋爱却发生在武汉。那年我们第一次约会便是去的黄鹤楼,当时的人山人海我到现在都记得。毕竟你的小米手机也是在那被偷的……那天一路上,我都紧紧拉住你的手,害怕一松手你便丢失在了人群里。”信的落款——“爱你的群哥”。
“群哥”还告诉妻子:“前晚,从医院回住所,居民区里高喊着武汉加油、湖北加油、中国加油,大家齐声唱着国歌,那一刻我热泪盈眶,这里的人民没有被疫情打败,他们相信国家、相信组织、相信医生,相信最终一定可以取得胜利。”
ICU收治的是最危重的病人,一场场“硬仗”等着群哥,他很清楚自己没有时间悲伤,流泪。
加入武汉光谷“气管插管冲锋队”
“穿铠甲绣花”冒暴露风险,就为给病人接一口气!
就在2月12日,罗猛强医生在三级防护下顺利完成光谷院区ICU的第一例气管插管,当天便根据实际情况总结出一套气管插管的注意事项。
“我们在三级防护中虽能保护好自己,但也对操作造成了很大不便,就如同穿着铠甲绣花一般。即使是这样,为了病人的安全,我们仍要以比平时更快速完成气管插管。”魏礼群在之后的日记里写道,武汉的战“疫”到了攻坚阶段,为提供有力的生命支持,需要气管插管辅助通气进行抢救的病人越来越多。
2月14日,支援光谷医院的各个团队及同济医院本院的麻醉精英联合建立了服务于全院的“插管冲锋队”,在这里上演“冲锋队之浴血光谷”。魏礼群正是其中一员。
“作为麻醉医生,平时我们是无影灯下的守护神,守你入睡,护你醒来。在这场战疫中我们变成了冲锋队,冲向最危险的战场。”魏礼群说。
插管队成立不到10天,他们已顺利完成近50例气管插管。魏礼群为同一个战壕的亲密战友击节——
光谷院区麻醉科高峰主任向我们保证,“虽然麻醉科60余名医护人员支援发热门诊及病房,留守6人,但在任何时间、任何情况下麻醉科室值班的医生都会与我们并肩战斗,一个电话即到,我们永远不会退出这个战场。”
洪姝作为麻醉护士,精通呼吸机的使用,能与麻醉医生密切配合,每天都要进入污染区数小时辅助插管,不怕苦不怕累,顶在最危险的地方。
每当准备插管时,杨萍医生便会叮嘱身边的助手“推完药,就离我远一些,我这个区域最危险。”
“群哥”回忆光谷一月:
愿春暖花开后,山河无恙,人间皆安
3月9日,华山医疗队在武汉同济光谷院区正好满一个月,早晨,魏礼群结束了隔离区6小时的工作,准备坐班车回酒店,“抬头望天,东方既白啊!”他在最新一篇日记里记录着一个月的“战况”:
元宵夜接到通知,2月9日便奔赴武汉,到达时已是皓月当空。
2月10日开始接收危重症病人,2月12日进行了首例气管插管,2月13日的第一例CRRT顺利开展,2月18日的第一台ECMO机器运转起来,2月19日迎来了第一位治疗后病情好转、转出ICU的患者,也就是在这一天,我们坚守住了阵地,开始反攻。
2月27日第一例V-V ECMO患者成功脱机,同时也拔除气管导管结束有创通气。
之后陆陆续续地,患者好转起来,不断地转出ICU或治愈出院。
“在这里,我们经历前10天的艰苦防御,中间10天的多学科相互磨合、相互配合,和后10天不敢有一丝懈怠的守护胜利果实。至今ICU共收治70名危重症患者,进行气管插管53例,开展的3例ECMO病情好转后全部脱机,治疗好转出科已有8人。” 魏礼群说:现在攀登到了山腰,风景虽美,但还有一段山路要爬,“愿春暖花开后,山河无恙,人间皆安”。
魏礼群特别记录下了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光谷院区气管插管冲锋队队员的名字: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高峰,项红兵,杨萍,王楠,张光磊,何楠楠,王晶晶
上海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罗猛强,洪姝,曹书梅,魏礼群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缪晟昊,谭永昶
青岛大学附属医院:衣选龙,冯伟,唐润栋,张孝田,柳国强
山东大学第二医院:冯昌,谢坤
他说,这里并没有从天而降的英雄,只有挺身而出的凡人。
作者:唐闻佳
编辑:唐闻佳
责任编辑:姜澎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