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海首批支援湖北医疗队,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呼吸科学科带头人周新教授最资深——因为他今年66岁了,是这支队伍里年龄最大的“兵”。
姜还是老的辣,跟着周新一起战“疫”,不少战友们都说:不虚此行!
周新是国内知名的呼吸科专家,具有防控SARS和H7N9的丰富经验。大年初一清晨,医疗队刚刚抵达武汉,当其他队员还在酒店修整时,周新就迫不及待地与领队、市一医院副院长郑军华、瑞金医院北院重症医学科主任陈德昌到即将进驻的武汉金银潭医院实地踩点。
在金银潭医院鏖战的一个多月里,周新每天都要进病房,看看患者了解他们的病情变化与日常需求。凡事亲力亲为,他走到哪里,都无形中鼓舞着战友们,是这些医护后学眼中的“明星”。
“他不只是敬业,每次遇到突发公共安全事件,发生在危难时,他总是冲在第一线。”市一医院呼吸科主任张旻记得,此次医院发出支援湖北召集令后,周新第一时间报了名。当时考虑到周新是上海市的重要专家,还考虑到年纪关系,科室里的同事都觉得他留在上海更好。无奈他很坚决,一肩挑起医疗组组长的重任。
“年过花甲的周新教授奔赴前线,身先士卒的精神深深地感动了全科的每一位成员,也让大家深受教育。”疫情发生后,24小时驻守松江,市一医院呼吸科(南)执行主任贲素琴直言,“正如周教授在视频连线中所言,‘你们为了上海人民,我来前线为了全国人民,我们一同努力!’我们也定将守好后方,医院哪里有需要,我们就赶到哪里。”
“在我眼里,无论是学识、能力还是品格,周新主任都是一位真正的帅才。”市一医院呼吸科医生谢国钢,如今也正坚守在上海市公卫中心一线。在他的眼里,周新思路清楚,在遇到疑难时,总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他不喜欢夸夸其谈,为病人诊治不会满足于听汇报,一定要到床边观察病人情况才会做出判断,决定处理意见。有时候为了调整最适合病人的呼吸机模式和参数,可以在床边守半个小时。”
遇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周新也总是不顾个人安危,冲锋在前,为呼吸科的医生树立了光辉的榜样。
时间过得飞快,转眼间武汉从刺骨的冬天进入了温暖的春天。而上海第一批医疗队的医护人员,从陌生到熟悉,已经成为了相亲相爱的一家人。
2月25日,经上级组织批准,上海医疗队有9名队员在前线入党,上海市浦东新区公利医院急诊科主任医师许磊便是其中之一。“身边的党员同志总是带给我很多感动,周新教授尤其如此。”许磊说,他73年出生,周教授73年入党,也算是特别的缘分。
初至金银潭医院,新环境、新病种,在人生地不熟的情况下,周新总是主动靠前一步,亲手为患者进行高风险的气管插管操作。
“危重症患者病情进展快,常常会突发严重的呼吸衰竭,气管插管是为了使用有创呼吸机治疗。”不过,对于患者而言有效的治疗,对于医生来说却是风险最高的操作之一。许磊告诉记者,将插管插到气道,直面患者唾液、飞沫与可喷溅分泌物,周新挡在了所有人前面。
2月19日,市一第三批支援湖北医疗队抵达武汉雷神山医院 ,2月22日晚,市一医院在武汉的两大主力部队——武汉金银潭和雷神山的医护胜利会师,市一医院呼吸科医生周妍也终于见到了一个多月没见的周新。
“周教授略有消瘦,但精神状态很好,依旧风趣幽默。他介绍了这段时间的感受和经验,嘱咐我们一定做好防护,同时鼓励我们要对工作充满信心。”周新的加油和鼓舞也让医疗队员们原本紧张的心情得到了很大缓解。
这两天,看到周新医生上了央视新闻的“上海英雄谱”,很多昔日的病患和病患家属,在为他留言、点赞。陈女士告诉记者,周新教授在15年前就参与过对她母亲的抢救。那是SARS发生的两年后,她的母亲由于皮肌炎和肺部感染,一度病得很重。“之所以选择到市一医院,很大程度上是冲着参战过SARS、临床经验丰富的周新去的,希望这位专家能给我母亲带来一线生机。”而接诊的周新后,在做出判断后,将病情和盘托出。他一方面“冷”处理,希望病人家属做好心理准备,另一方面,他积极联系了全市专家进行会诊,尽管面对重症病人,但只要有一线生机,绝不放弃。
“在给出治疗方案的同时,周新医生懂得换位思考。站在我们患者家属的立场上,给我们专业的合理化建议,对我们进行心理疏导。”陈女士说,虽然最后她的母亲仍然因为疾病过世、很不幸,但能遇上周新教授,则是运气。“病魔无情但人有情。有一些疾病终究是治不好的,但医生拼尽全力,对病人做到了负责,对我们家属也有了很好的交代。我们感谢医生!”
“不管遇到什么情况,医生对病人,始终要像对待自己的亲人一样,要站在病患和家属的角度上多想想。”在前线忙碌间隙接受文汇报记者采访时,周新对取得战疫成功很有信心。“等到平安凯旋,我们再补上那顿来不及的团圆饭。”
作者:李晨琰
编辑:唐闻佳
责任编辑:樊丽萍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