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淮安38岁的陈先生经常躺在床上关灯看手机,近日看手机时突然眼前一黑,左眼看不见了!
医生诊断为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即“眼中风”。
其主要原因就是长时间在关灯环境躺着玩手机!
医生表示,眼中风患者日益年轻化,这就给各位老师家长提了个醒,一定要警惕孩子们接触电子产品的情况,玩手机、玩平板电脑要有度!
为孩子拥有健康双眼打一剂“预防针”,今天,小编带你了解什么是眼中风,帮你避开易患眼中风的那些雷区!
专家表示,“眼中风”是一种严重的急性致盲性眼病,致盲率极高。
那么,这个看起来是十分凶险的“眼中风”
究竟是什么病呢?
眼中风,医学上称为视网膜中央动脉或视网膜中央静脉堵塞。就像脑中风一样,眼中风是眼睛的血管发生了堵塞,患者往往会出现视力丧失的症状,经常是突然间发生,而且是无痛性的。也有眼中风患者会出现突然视力下降的情况,看东西特别模糊,眼睛聚焦困难,有部分视野变灰变暗。
什么情况容易发生眼中风?
针对不同的情况,要采取哪些预防措施呢?
过度使用电子屏幕
随着生活习惯的改变,电子产品成为人们生活的必需品。
有媒体报道,因为玩手机而患了眼中风的赵女士表示:为追一部热播电视剧,她每天睡前熬夜看几集,起初她感到眼睛干涩、疼痛,这样的情况持续一个多月后,陈女士突觉头晕,过一会右眼就看不见东西了。
眼睛过度疲劳导致病理性改变,最终出现眼中风的症状,这样的情况越来越常见。
温馨提示
久坐电脑前、长时间用手机的人要注重体育锻炼,避免天天熬夜、暴饮暴食,学会放松,避免压力过大。
尽量不要在黑暗的环境下使用电子屏幕。
眼睛挨冻了
民间有一种说法:“人全身上下,唯独眼睛不怕冷。”
这其实是一种误区,眼睛也可能因为受冷,眼底血管阻塞引发“眼中风”症状。
据新华社2017年11月24日报道,家住重庆沙坪坝区的秦奶奶出现眼睛模糊,最初并没在意。可症状加重后秦奶奶视力接近失明。经医院检查认为,秦奶奶可能是由于天气变冷,导致眼睛受凉出现了“眼中风”病情。
温馨提示
冬季是“眼中风”的高发期,面部和颈部在特别寒冷的状况下,血管会收缩痉挛,增加危险的因素。
因此在秋冬季节一定要注意做好防寒措施。
医疗整形会导致眼中风
如今,爱美人士选择医疗整形屡见不鲜。选择面部注射玻尿酸或其他注射物质,在此过程中因为某些原因造成了眼动脉或者视网膜动脉阻塞的病例,在临床上越来越多。
2011年台湾媒体报道,一位中年女性为了隆鼻注射玻尿酸,不到半小时,玻尿酸回流至左眼,造成血管堵塞,导致“眼中风”失明。
温馨提示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医疗整形有风险更不可忽视。
如果有十分的必要进行医疗整形,请一定要选择正规的医院,并严格参考自身身体状况,将各种风险考虑在内。
吸烟也会伤害眼睛
吸烟最直接损伤的是肺部,除此之外你可能没想到,吸烟还会有失明的风险!
烟草中的尼古丁会引起血管痉挛、血管动脉粥样硬化狭窄以及血栓性闭塞,从而减少眼部血液供应。
吸烟引起的血管痉挛会导致正常视觉盲点增大;吸烟者血液中的碳氧血红蛋白会抑制视觉感知;视网膜动脉血栓可能会导致部分或完全失明。
有研究表明,每天吸20支或更多的吸烟者患视力丧失的风险比从未吸烟的患者增加2-3倍。
温馨提示
为了您和家人的健康,建议您戒烟。
“三高”患者要小心
发生眼中风的患者,多是“三高”患者,即高血糖、高血压和高血脂。也有很多患者颈动脉有粥样硬化的斑块。
温馨提示
记得定期体检,注意控制血糖血脂血压,以及血液粘稠度;重视彩色超声检查颈动脉和椎动脉的粥样斑块,以及心脏瓣膜有无赘生物;有自身免疫疾病的患者要注意各项免疫指标。
出现眼中风症状怎么办?
眼中风属于眼科急症,一般在视网膜动脉阻塞90分钟后,视网膜细胞的损害是不可逆的。
因此,出现眼中风症状,切记要争取“黄金90分钟”,要争分夺秒赶到医院请专业的眼科医生抢救。
在去医院的路上,可以舌下含服扩张血管药物如硝酸甘油,自己按摩眼球。
还有哪些瞬间致盲的眼病?
视网膜脱离
患者多有中高度的近视,周边的视网膜有裂孔或视网膜变性区,引起孔源性视网膜脱离。
急性青光眼发作
发作时眼胀痛明显伴有头痛、视力急剧下降、眼压升高,严重时恶心呕吐,容易误诊为胃肠道疾病或者神经内科的疾病,尤其老年人青光眼发作的时候还可能出现高血压心脏病的症状。
视神经炎
视神经有一段是走行于颅内,因此很多影响颅内的疾病都会引起视神经病变造成视力的急剧下降,如颅压升高、病毒感染、自身免疫疾病等,往往伴有头痛、相对应的肢体异常等症状。往往需要做头颅核磁,腰穿查脑脊液进行确诊。
眼底出血
高危因素是糖尿病,高度近视等,患者觉得眼前有部分遮挡,或者视物变红,变形,出血量大时,会完全看不见眼前物体。
请告诉孩子——保护眼睛要从小做起。
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合理用眼适度使用电脑手机。
熄灯后尽量不要看手机和平板电脑,在玩手机和平板电脑时,即使关闭大灯,也最好开一盏背景灯,比如夜灯、壁灯等,减少对眼睛的刺激。
一旦眼睛出现不适,不要隐瞒家长,一定要第一时间就诊!
编辑:李晨琰
责任编辑:任荃
来源:中国教育报、人民日报、新华社、科普中国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