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学生经过你的培养都提高了一步,你把学生培养得跟你一样好,比你还好,青出于蓝,一起为国家服务。这就是培养人才的乐。”80多岁高龄的闻玉梅院士谈及青年医学人才培养,仍是激情满怀。
近日,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正谊导师学校”开讲,在这场致力于培养政治素质过硬、师德师风高尚、业务素质精湛的研究生导师队伍的培训活动中,中国工程院院士、上海医学院教授闻玉梅开讲第一讲。面对在座的研究生导师们,她深情回忆起一生最难忘的三位恩师——余贺教授、林飞卿教授和谢少文教授对自己学术生涯以及人生的深远影响。
讲述中,闻玉梅院士用三个关键词概括了三位恩师给予自己的宝贵财富。
“自己探索”
余贺教授是我国著名免疫学与微生物学专家,也是闻玉梅在上海第二医学院就读研究生期间的启蒙老师。让学生自己探索,是余贺注重的培养方式。
让闻玉梅印象深刻的是,余贺曾经给她出了一道“怪”题,让她重复一项1911年的免疫学经典实验,至于实验需要哪些器材、要经历哪些步骤,余贺全部放手让她去一步步摸索。
于是,闻玉梅一头扎进图书馆查阅大量资料,还特意跑到生理学教研室,向老师讨教如何取出未受孕豚鼠的子宫,并让它在体外存活。为了实验中要用到的药品制剂,闻玉梅千方百计联系到了上海生物制品研究所。
摸索的过程虽然磕磕绊绊,但闻玉梅从中感受到了科研探索的乐趣和成就感。在她看来,余贺是一位拥有远大理想和人格魅力的学界楷模。1979年,在余贺的提议下,上海市免疫学研究所诞生,这也成为全国首个成立的免疫学研究所。这个研究所汇集了一批免疫学领域的优秀师资,余贺还领衔创办了国内第一本免疫学专刊《上海免疫学杂志》,这些都为免疫学学科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严谨求实”
谈起自己在原上海医学院的导师、我国现代微生物学和免疫学重要奠基人林飞卿教授,闻玉梅不无感慨地说,林教授严谨求实的作风让她受用一生。
当时,闻玉梅上课的讲稿,林飞卿都会逐字逐句地修改,并且手把手地教她怎样搞研究,极为严格地训练她。
林飞卿对青年学生的爱护也让闻玉梅感念于心。改革开放后,当闻玉梅第一次出国交流三个月后回校,学校让她担任微生物教研室主任。此时正好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发来访学邀请,而学校的工作又放不下。为难之际,已年过七十、退休多年的林老先生站出来说:“闻玉梅需要在国外的研究环境再多留一段时间,这一年的主任,我来做。”
这份关怀不止于在学术科研领域,林飞卿观察到闻玉梅的脾气比较急躁,便半开玩笑地劝告她,“你就像在打少林拳,应该多打打太极拳。”没想到,林飞卿真的带着闻玉梅一起练起了太极拳。每天傍晚,师徒同打太极,成为当时校园的一道独特风景。
让闻玉梅最为感动的是,有一天,林飞卿语重心长地对她说,“你跟我学得差不多了,应该换导师了。”于是,林飞卿把闻玉梅推荐给了中国协和医科大学的一级教授、中科院院士谢少文做“徒弟”。
“我觉得这就是培养人的胸怀,她不是为自己的工作,是真正在培养人才。” 闻玉梅感慨道。
“启发思维”
谢少文教授同样对闻玉梅影响深远。“谢教授特别重视启发学生灵活思维。”闻玉梅回忆道,谢少文曾给她下立下一个规矩,每听一次报告必须要提问,哪次不提问,就不及格。
为了提高闻玉梅的思维敏捷度,谢少文还专门带着她每天打乒乓。
谢少文十分注重给年轻人提供机会。有次,他带着闻玉梅在外做报告,特意将上台的机会留给了闻玉梅。面对这个机会,从未上台做过报告的闻玉梅起初还有点胆怯,谢少文鼓励她,“不要紧,你做报告,我坐在你旁边。提问你先回答,你答不了我再替你回答。”
就这样,闻玉梅跟着谢少文走过了很多地方进行演讲报告,谢少文特意嘱咐闻玉梅,“不要把目光停留在上海等发达城市,更要为边远地区培养人。”
闻玉梅说,后来自己专门赴贵州、云南、新疆等地培养学生,正是受了导师的影响。
年届耄耋坚守教学一线,探索医德教育新途径
与恩师的相遇也成就了闻玉梅的名师风范,导师们的学术精神和人格魅力已深深烙印在她的身上。对于自己的学生,闻玉梅亦是倾注了大量的热忱和心血。
躬耕教坛六十余载,闻玉梅为国家培养了大批德才兼备的医药卫生人才。如今,已届耄耋的闻玉梅依然坚守在教学科研第一线,探索医德教育新途径,她着力的打造《人文与医学》网络共享课,赢得全国400多所高校十余万名学生追捧。
在日前举行的首届教学大师奖、杰出教学奖、创新创业英才奖颁奖典礼上,闻玉梅荣获“杰出教学奖”,成为沪上高校唯一获此殊荣的教学工作者。由中国教师发展基金会与陈一丹公益慈善基金会设立的这一奖项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专门针对高等教育教学领域奖励力度最大奖项。
在培训现场,闻玉梅也和研究生导师们分享了自己和学生的师生情深。对于青年学生,闻玉梅既是严师,也是慈母。在她看来,育人先育德。
“我常跟我的研究生说,你把我的仪器弄坏了我都能忍受,但是如果你作假了,我马上就开除你,学术诚信是底线!”闻玉梅非常重视研究生的开题,尤其是课题是否具有创新性,她会进行严格把关。
除了学术精神上的一脉相承,和她的导师们一样,闻玉梅也十分关心学生的生活。平日里,她会买票请学生听音乐会,也会请学生来家里一起喝茶吃点心玩游戏,其乐融融。当年,闻玉梅有个研究生要结婚,当时生活条件比较困难,闻玉梅为他借了一个宿舍房间办了个简朴的婚礼。多年后,这名学生已成为教授,他特意给闻玉梅写了一封情真意切的信,汇报了自己的近况,还附上了家庭合照。
“如果一个学生经过你的培养,一辈子能够记着你,能够想到你当年的培养,我觉得这样的研究生导师就成功了。”闻玉梅表示。
闻玉梅认为,作为导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与时俱进、敢于创新、敢于实践、用心育人,以自己的言行影响学生,全方位引导和培养学生。
复旦上医多措并举,培养一批优秀指导者和引路人
“党委教师工作部和研究生院共同举办研究生‘导师学校’,在全国医学院校是一项开创先河的实践探索。”国家级教学成果特等奖获得者、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研究生院院长汪玲介绍,“正谊导师学校”是为深入贯彻落实《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十三五”规划》文件精神,致力于培养政治素质过硬、师德师风高尚、业务素质精湛的研究生导师队伍。
“在研究生培养中,导师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每一位研究生导师都应该是一颗种子,这颗种子种到土地中,可以发出很多芽,育出很多新苗。” 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分管研究生教育工作的副院长吴凡表示,研究生教育作为国家创新体系的生力军,承担着“高端人才供给”和“科学技术创新”的双重使命。在复旦大学深入推进“三全育人”的大背景下,近年来,上海医学院在加强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方面推出了一系列举措。新导师培训、导师沙龙等活动为研究生导师搭建沟通平台,共同探讨研究生培养的新思想、新动态,研究新问题,促进信息交流和师资队伍整体水平的提高。
“举办研究生导师培训,就是希望帮助广大研究生导师牢记育人者的初心和使命,掌握育人方法,更好地担当起研究生成长成才的指导者和引路人的重任。”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分管教师工作的副书记张艳萍表示,希望“正谊导师学校”成为研究生导师们的育人能力提升的“加油站”,从而助力上医培养更多医德高尚、医术精湛的拔尖医学人才。
作者:张欣驰 唐闻佳
编辑:唐闻佳
责任编辑:樊丽萍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