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办医机构未必满足于仅在一个城市开设一家医院,当这些医院开起“连锁店”,医生、护士打破单一医院注册,实行“区域注册”看来是大势所趋。只是,这对公立医院、对社会办医机构、对老百姓、对政府层面,都会分别带来引起怎样的变化呢?
本周末,上海交大医学院举办第七届中国医院发展与管理国际会议上,海内外知名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就走过十年的中国医改如何回应新业态、新挑战展开热烈讨论。
多点执业、医生“创业”,国家支持
推进“放管服”改革,激发医疗领域活力,无疑是近年医疗领域深化改革的重头戏。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法规司副巡视员龚向光分享称,2013年国务院推进放管服改革,通俗地说,在医疗卫生领域推进放管服改革的核心就是解决一点——明白政府的边界在哪,市场的边界在哪。为此,一系列清单出台,“出来一个政策,解决一片问题”。
龚向光称,推动医疗领域“放管服”改革的着力点,一个是积极回应社会的关切,二是政府的职能转变,三是方便企业、社会办事,四是回应医疗领域大量的新模式、新业态的发展。
典型如在面对“社会办医”等医疗新业态时,相关部门听取意见时发现,大家意见较大的是对传统的医生、护士的管理方式。“民营资本说,我的医院或诊所是连锁店形式,一开始护士在一家医疗机构,但当某天另一家医疗机构特别忙时,我们希望把其他医疗机构的护士抽调过来,但按现行法律法规是不允许的……”
中国医生“区域注册制”应运而生。2017年3月2日,国家卫生计生委发布《医师执业注册管理办法》,于2017年4月1日正式实施。简言之,新办法将医生注册由机构注册改为区域注册,原来,某市三甲医院A的医生只能注册在A医院,根据新规,A医院的医生一旦注册就注册为全市,这就意味着他可以在其他机构就业,机构注册改为区域注册后,极大放宽了医生多点执业范围。
几乎与此同时,医生在职开诊所的政策“窗户纸”眼看也在被捅破。作为提高基层医疗水平、推进分级诊疗的重要举措,今年,国家卫健委、国家发改委、财政部、人社部和国家医保局制定了《关于开展促进诊所发展试点的意见》,提出在北京、上海、沈阳等10座城市放开新办诊所的审批,并鼓励符合条件的医师开办专科诊所。
民营医院蓬勃发展,需走出“量大于质”的局面
政策的鼓劲下,社会办医在中国确实获得蓬勃发展。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党委书记、上海交通大学中国医院发展研究院院长范先群教授在分析我国医疗服务体系改革进程时谈到,近年来,我国的医疗机构数量大幅增加,主要贡献来自于私立、民营机构的增长。
“社会办医增长迅速,公立医院的数量在减低,非公医院也就是民营医院的办医大幅度增加。” 范先群教授同时谈到,社会办医的能力还不强,医疗机构很多,但诊疗人次数、医疗费用的增长数包括住院人次数都还不高,这块依旧主要是公立医院的增长占主导地位,社会办医还需走出“量大于质”的局面。
分析走过十年的中国新医改进程,他谈到,我国这轮新医改取得了许多瞩目成就,老百姓的获得感很强,农村与城市的医疗资源差距在缩小,但未来还需面对新老挑战。比如,公立医院改革依然“在路上”,医生的医疗报酬还是偏低,分配机制还有待进一步优化;在医生的晋升制度与多点执业,职业医生的规培和专科医生的规配等方面还要逐步优化。
改革探路者,上海推动医院深层次转型
在上海,已在探索一些转型发展的路径。
上海市卫生健康委员会主任邬惊雷在分享“健康上海行动”时谈到,经多年努力,上海建成比较有效、公平、可及性高的医疗健康服务体系,三级的诊疗服务体系越来越完善。其中,上海通过“1+1+1”分级诊疗的体系,实现了目前在基层社区的门诊总量已占全市37%的好成绩,意味着老百姓开始相信社区医院,愿意留在基层看病。
据此,今年上海推动强化市级医院和区级医院的联动,目标是让市级医院更多把普通病人分流到区级医院,在临床产业、临床教育、临床研究和临床转化上“腾出更多手”。
面对上海的医疗健康服务“好底子”,邬惊雷称,结合上海的城市定位,上海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也应该往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健康城市靠拢,要为全球卓越健康城市奠定健康基石,要做更多引领、前瞻的事。为此,他提到鼓励社会办医,提高科技赋能健康产业发展,他分享道:上海的生物医药产业已超过了整个城市GDP总量增长值的5%,成为一大支柱产业,孕育健康服务能级提升的新动能。
始终聚焦国家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和公立医院改革的战略目标,本次论坛还就“健康中国2030”规划对医院管理提出的新要求、“互联网+医疗”对医药健康领域格局产生的影响,长三角医疗一体化进程等议题展开研讨。改革的浪潮下,“变”成为与会院长、专家、学者的共识,开办人民满意的医疗则是不变的目标。
作者:唐闻佳
编辑:金婉霞
责任编辑:许琦敏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