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度暑出处暑时,
秋风送爽已觉迟。
日移南径斜晖里,
割稻陌阡车马驰。
今天18时2分
迎来处暑节气
“处”者,去也
暑气至此而止
旷达的初秋华丽登场
民间说
“立秋不是秋,秋在处暑后”
“立秋”只是概念上的秋至
而真正气象上的秋天
是要等到处暑之后
此时的大地
暑气逐渐消退
天上的云彩
越发显得疏散自如
所谓“天高云淡”
说的就是这个时节
在北方,“一场秋雨一层凉”
风雨过后,人们会感受到明显的降温
而在南方,“立秋处暑正当暑”
天气闷热,“秋老虎”蠢蠢欲动
炎热渐退,秋凉缓缓而来
北雁南飞,鸟鸣渐渐消散
树叶渐黄,但绿色尚未褪尽
浓云渐淡,蓝天却越发纯净
处暑,正是迎秋赏景的好时节
对于沿海的人们来说
处暑意味着渔业收获
这个时候休渔期接近尾声
鱼虾贝类发育成熟
渔民开船出海,耕海牧渔
而对于市井的老饕来讲
处暑则是大快朵颐的时节
俗话说“七月半鸭,八月半芋”
古人认为此时的鸭子最为肥美
因此有处暑吃鸭子的习惯
处暑虽属秋季
但万物尚未凋零
虽有凉风
但正午依然要热一会儿
早晚温差变大
人们应及时增减衣物
雨水渐少,空气干燥
生活上也宜积极调整
适当午休,缓解秋乏
饮食清淡,润肺防燥
四季都有令人欣喜的风貌
新秋尤胜在舒爽
四时俱可喜,最好新秋时。
柴门傍野水,邻叟闲相期。
陆游的这首《闲适》
时值初秋不言“初”
而用“新”字取而代之
自有一番精妙与欢喜
白居易这首《早秋曲江感怀》
表现的则是“暑去秋乍来”之怀
离离暑云散,袅袅凉风起。
池上秋又来,荷花半成子。
朱颜易销歇,白日无穷已。
人寿不如山,年光急于水。
青芜与红蓼,岁岁秋相似。
去年此悲秋,今秋复来此。
一阵阵秋风令人神清气爽
一片片落叶织成斑斓画卷
秋日的大美景色
正在大地上悄然出现
秋天的魅力
在天高云淡
任雁南飞的自由
在一场急雨过后
残暑尽消,清爽怡人的秋日
夏衣临晓薄,秋影入檐长
此时不妨静一静,停一停
在明媚的秋光中
感悟多彩生活,观赏最美人间
俗话说“一场秋雨一场寒”,
每逢一场雨水降临,
气温多半会有所降低;
另外,随着季节流转,
北半球受太阳照射的时间逐渐减少,白昼越来越短,黑夜越来越长。
处暑都有啥习俗?
由于时间跟中元节比较接近,处暑的民俗大多跟祭祖和迎秋有关,也融入了一些庆赞中元节的活动。
此外,还有“放河灯”的习俗。
处暑是渔业收获的好时候。
沿海地区会在处暑时节举办“开渔节”,此时鱼虾贝类生长得比较成熟了,适合捕捞。
所以,处暑期间举行的开渔节一般都十分隆重,是一种很盛大的仪式,欢送渔民开船出海。
通风透气 根据天气增减衣物
处暑节气正是处在由热转凉的交替时期,但这并不意味着炎热天气完全过去。
处暑之后气温逐渐下降,但高温天气有时会再次来袭,这种冷热变化最易使人患病。
外出时,身边最好备件轻薄外套,防止早晚凉风袭来而受寒;
在办公室时,也不要穿着太少,避免在室内久吹空调而引起人体不适。
当然,老人和孩子的抵抗力弱,代谢功能下降,血液循环减慢,既怕冷又怕热,对天气变化敏感,更应及时增减衣物。
饮食宜酸补忌辛辣 多食粥汤类
处暑过后,气候逐渐变得干燥,导致燥气伤肺。
如果经常食用辛辣油炸类食品,会加剧人体失水、干燥。
最好的办法是多喝水,可在水中加盐或蜂蜜。
另外,尽量少吃油炸、烧烤以及热性食物,可多吃水果,比如梨、橘子、山楂、苹果等。
多食粥汤既可健脾养、又能润燥生津。
暑去秋来,登高望远愿我们在喜获丰收的同时不忘初心,继续前进
编辑:顾军 陈孙杰(实习生)
责任编辑:张鹏
来源:综合自中新网、人民日报、东方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