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护车停止鸣叫,停在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6号门口,踏板放下,病床缓缓滑下来。早已拿着“溶栓专用箱”等在门内的医生护士,立刻上前轻捷地推着病床随着开路的医生到了接诊室。大约15分钟,就被推到了门稍大(约20张床位)的急救室,称重、给药,一系列动作行云流水一般,无缝衔接。这是记者近日在该院脑卒中中心见到的一幕。
第二个医师节来临之际,东方医院脑卒中中心打造的中位数28分钟“急救闭环”获得上海市“第二批30个‘创新医疗服务品牌’”称号。
脑卒中预防救治,关键在社区
众所周知,人一旦中风往往就走上不归路。现在生活水平高了,肉鱼等高脂肪、高胆固醇食物多了,中风的发病率也呈逐年上升的趋势。
东方医院脑卒中中心主任李刚教授解释,脑卒中(中风)包括了脑梗死和脑出血两种类型。民间俗称的脑血栓是脑梗死的俗称。人一旦出现反复瞬间眩晕、眼前东西旋转,几秒后复又正常;也有的看东西发现物件旋转,伴有耳鸣、呕吐,拿东西把不了准头,这都是中风的前兆。他说,中风并不可怕,怕的是耽误时间。因此2015年以来,我们一心致力于打破一小时黄金救助(国际通行的最佳救助时间)“定律”。
如何打破?东方医院脑卒中中心2015年开始将重心前移到社区。“医生要帮我做记忆力测试,我要好好回答他们的问题。”浦东东明社区的夏阿姨说,这个项目到今年已经持续了5年。中心副主任鲍欢介绍,夏阿姨所说的是“上海老年脑健康队列研究”中的认知障碍测评,我们牵头开展的。该项目是上海市目前持续时间最长的认知障碍 社区跟踪筛查,项目第一阶段设计时间为5年,条件允许的话可能要随访20年。
“脑卒中预防与救治普查工作开展得更早。”鲍医生拿着一张名为 “浦东新区脑卒中预防与救治工作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督导表”介绍,责任人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表格列出脑卒中的社区任务项目、考核内容、考核方式、考核情况等。
“社区要做的工作包括宣传、筛查、高危人群转诊及保障措施,涵盖面很广。”她说,对这项工作支持力度最大的就是那些家中有患者的人,他们知道这病的凶险和救助方法的重要,因此我们经常请他们为街坊邻居现身说法,效果很好。
社区医生、120搭起了救治之桥
鲍欢介绍,脑卒中急救我们将其分为四个环节,患者发病—院前急救—急诊处置—卒中团队,其中最难掌控的就是在社区。经过持续不断的努力,我们在上海浦东地区指导46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共完成脑卒中社区筛查患者10万人次,筛查出高危患者约33000人。这些资料全部输入我们的系统,同时建立社区、120及医院脑卒中心微信群,这个院前急救微信群还有个好听的名字:时间就是大脑。
在群里,记者看到东方南院附近的120 急救杨思站医生发来信息:“唐某某,女,43岁,左侧肢体麻木、乏力1.5小时。血压130/90,血糖5.1。已送东方医院南院急诊。”脑卒中中心负责急诊溶栓质控的李颖医生连竖三个“赞”。
“这个微信群由社区医生、120医生、医院等构成,主要沟通患者信息、发病时间、预计到达时间、可能的溶栓禁忌等信息,这都是我们工作前置的成效。
上了救护车,就意味着病人已经闯过了危险的发病环节,进入专业通道了。”李颖说,有了这些,我们对病患的识别准确率、救治方法就心中有数了。
救护车上,受过专项脑卒中课程培训的救护人员便开始为病人监测和维护生命体征,建静脉通道、心电监护,观察病患的呼吸道是否畅通。“120人员具有一般的救护知识,我们对其进行专业培训后,他们在车上就可初步判断患者是否中风,告诉我们患者病情,与医院的急诊处置实现了无缝衔接。”鲍欢说,这样一来我们的接诊准备工作便可有的放矢,针对病情协调急诊科、收费处、神经内科、影像科、检验科、药房等多学科开展急诊溶栓速救模式。
不断优化管理流程,医院救助越来越高效
到了医院,情况就在掌握之中了。急诊护士长杨杏静从急救箱中拿出一张绿色卡片,上面写着“脑卒中绿色通道”,白色块处是预留病人基本信息的。仔细端详溶栓专用箱,里面特制病号服、急救包等入院时需要的应有尽有,为的就是争取时间。
“以前我们申请一支溶栓药,需要到药房排队、药库取药,往往仅这一项就需要十多分钟。后来,科主任签字担保,定期申请一批放在中心里,这十几分钟就省去了。”杨杏静说,医院内部,如何进一步优化程序、缩短救助时间,我们这些年也动了不少脑筋。她说,按照原有的程序,入院后须分诊、挂号、就诊,然后进入诊疗流程,还是检验、CT、心电图、急诊抢救室。现在,杨杏静指着地面,这些流程都在这块指示牌上。我一看,鲜红粗大的箭头所指,右边是急诊诊室、挂号收费、CT心电图,左边就是抢救室了。
抬头再看,所有这些都在门厅周围,相距不过七八步。“不仅如此,病患优先基本信息登记完毕,电脑里立刻弹出他(她)的日常资料(这些都是社区工作的成果),然后拿着这些资料去CT室、去抽血,一路绿灯,最后进入这间房子。”当天急诊值班的黄正昱带着我们跟随一名刚入院的病患七八步就来到“急诊抢救室”,病人被推上地磅称重,一分钟不到,称重完毕,进入溶栓用药程序。我看了看表,总共不到26分钟。
“现在,我们院又进了一台320排的CT机。”黄医生说,这样我们的检查精度会上一个大台阶。
脑卒中救治,拿命换命的活儿
“脑卒中是一个病象看似差不多,但病因等情况相差极大的复杂病症。”中心负责做介入手术的肖亚平介绍。有些病患服药后效果不好,就要进入手术室。我们来到手术室,就看见一名年轻的医生正在穿铅制防护服。“您掂掂。”“妈呀!”听毕肖医生的话,没想到一件衣服居然这么重!“10公斤。”肖医生指着这位年轻医生说,进去就要穿,因为那台“大弓”工作时有辐射,想造影就必须有辐射。您看,脖子上也要防护,甲状腺和淋巴不能受伤害。病人只一次,我们常年这样。有时一天七八台手术。
“真是拿你们的命换病人的命啊!”我脱口而出。
“病患救助,不仅医生,我们的护理队伍也很有钻劲,病房护士长徐卓珺带领她们团队根据科室特殊情况探索了一套高效、优质的溶栓护理流程,并形成论文发表在SCI期刊上,在国际上被多次引用;她们开展的卒中早期床旁语言康复、吞咽康复、认知障碍筛查等工作,成为其它医院竞相学习的榜样。目前,我们还在优化程序,争取将入院后的救助时间进一步压缩。”李刚补充说。据悉,脑卒中急救国际通行的救助是一小时。东方医院脑卒中心的28分钟救助模式,证明了在不额外增加人力等成本的基础上,我们国内的急救模式一样可以做到世界先进水平。
据悉,该项目近年来获得包括上海市临床医学重点专科在内的多个奖项,学术带头人李刚将这套方法带入援疆工作中,获得了上海市“优秀援疆建设者”等荣誉称号。
作者:陈健(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
编辑:储舒婷 陈曦(实习生)
责任编辑:顾军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