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先濬和患者交流。本报记者 袁婧摄
【人物小传】
虞先濬,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副院长、胰腺外科主任医师,上海市/复旦大学胰腺肿瘤研究所所长。2016年入选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上海市领军人才,2017年获科学技术部中青年创新科技领军人才,2018年获得“上海工匠”荣誉称号,2019年荣获上海市“五一”劳动奖章。
每周一和周四上午,是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副院长、胰腺外科主任医师虞先濬的门诊时间。全国各地的患者慕名而来,将小小诊室挤得水泄不通。胰腺癌,因其难发现、难治疗、易转移、治愈率低,被称为“癌中之王”。找到虞先濬时,许多患者都是抱着最后一丝希望。
“医生不能辜负患者,要对他们负责。”从医23年,虞先濬有几个铁打的规矩:每天早上7点准时到达医院,没有固定下班时间;手术拖鞋不离脚,方便奔波于手术室与病房……他始终在用自己的坚持守护医者仁心的信仰——团队每年承担上海1/3的胰腺恶性肿瘤手术量,创下国际同类单中心年手术量超千台的纪录,患者术后中位生存期延长40%,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挑战腹外科最后堡垒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胰腺外科在国内刚刚起步,用“一穷二白”来形容并不为过。彼时,还在上海医科大学读书的虞先濬进入华山医院实习,碰到的第一位带教老师便是我国胰腺外科权威倪泉兴教授。
当时,普外科鲜有人愿意踏进这个领域。与倪老的特别缘分,让虞先濬最终选择了胰腺外科。“任何事情都是利弊参半,胰腺外科领域的劣势是难度大、风险高;但也有优势,既然是一片空白,研究前景一定相当广阔。”虞先濬很乐观,就此,他一头扎了进去,越做越着迷。
对于胰腺癌患者来说,手术根治是获得长期生存的唯一希望。然而,胰腺癌根治术却是外科最具挑战性的高难度手术。虞先濬至今记得,第一次见到胰腺癌患者在手术台上大出血时的感受,脚底发软、思考停滞……
“病人不是被治好了才下手术台,而是没办法了才下手术台。这种明知病人回去就是死路一条的感受,真的很差。”那时,虞先濬才真正懂得,“癌中之王”这四个字的分量:胰腺,是整个腹部外科最后一座顽固堡垒。
没有病患的理解,可能坚持不到今天
凭着上海交通大学附属中学最优成绩考入上海医科大学,又以上海医科大学毕业生第一名的成绩留在华山医院,从住院医师一路晋升到三甲医院副院长,虞先濬的从医之路可谓一路顺畅。
“医学生中从不缺有天赋的聪明人,但更重要的是专注与踏实。”虞先濬是这么想的,也是这么做的。
针对胰瘘,这一胰腺手术中最常见、最凶险、最致命的并发症,虞先濬带领团队发明了“乳头状残端封闭型”胰肠吻合新方法,将术后胰瘘率从国际平均的15%至20%降到9%,并在全国多家三甲医院推广应用,得到国际同行高度评价。
为提高胰腺手术根治性、有效性,虞先濬创新运用锐性解剖清扫法,规范手术清扫范围,同时发明了一系列与淋巴清扫相关的新型手术器械,不仅使手术时间缩短近一半,更使胰腺癌术后局部复发率降低30%。
一切来之不易,但虞先濬并不自满。他明白,成功的背后,是无数患者的以命相托。
1999年,28岁的虞先濬第一次主刀胰腺癌手术。那是一位山东来的患者,爽快热情。可术后没多久,病人出现胰瘘,动了第二刀,结果回天乏术。一个多月后,病人去世了。
让虞先濬没想到的是,病患家属非但没有责怪他,反而送来了一条围巾安慰这位年轻而失落的医生。“如果第一次手术失败,没有遇到这样善解人意的病患和家属,我可能早就做不下去了吧。”虞先濬深知,胰腺外科加速进步的背后,有医生的努力,更有病患和家属的体谅。
对于病人,虞先濬是掏心窝的。胰腺外科所有人都知道,每天查完房,他一定会与患者聊聊家常。“以前我们到处找医生问情况,这里你不问,虞医生也要讲给你听,还要讲到你听懂为止。”患者亲切地将每天的查房称为“虞医生有约”。
腹部外科中,胰腺手术是医疗事故和纠纷的“重灾区”。但虞先濬和他的团队却创造了奇迹:病人及家属满意率接近100%。
对于医院和病人,有种无法割舍的爱
2010年,虞先濬从华山医院来到肿瘤医院,开启一场全新创业,打造亚洲乃至国际一流的胰腺肿瘤医教研中心。九年间,肿瘤医院胰腺外科从最初的4个人、7张床位,发展到53个人、70张床位,患者术后的总体中位生存期从最初的17至19个月,提高到24至27个月——两年甚至更长的生存期,这在以前是难以想象的。
去年,由虞先濬团队牵头撰写的《胰腺癌综合诊治指南(2018版)》在全国推广应用。这一打上“上海创新”烙印的诊治标准,连同团队所创造的一系列生命奇迹,让中国胰腺外科跻身国际一流,向世界发出了“中国声音”。虞先濬也被国际胰腺病学会授予胰腺外科最高荣誉“胰腺病学杰出贡献奖”。
尽管如此,行走于胰腺外科依旧如履薄冰。虞先濬常说,做医生要“快得起来”也要“沉得下心”,“做事要争分夺秒,看事要心态平和”。他将每一位团队成员都视若珍宝,因为“培养一名胰腺外科医生太难了,没有15年根本无法出道”。
本周五,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浦东院区)即将开业试运行,近一段时间,虞先濬始终在为此奔波忙碌着。尽管繁忙,他却乐在其中,“还有什么比医生更好的职业呢,学有所长又受人尊重?”对于医院和病人,虞先濬有一种无法割舍的爱,“等将来退休了,即使要买门票,我都愿意天天来。”
医术,仁术也。对虞先濬来说,没有比治病救人更重要的事情,也没有比探寻生命奥秘更有趣的事情。
作者:本报记者 李晨琰
编辑:施薇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