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是深度老龄化城市,维护老年人群健康是卫生事业发展的重点;孩子是祖国的未来,进一步提升儿童健康服务水平,也是卫生部门关注的焦点。
“一老一小”皆大事,关乎家庭幸福,社会和谐,自“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开展以来,上海市卫生健康委党组着力解决百姓就医“烦心事”,协同各类服务资源,推出整合型的基层卫生服务,着力满足老年人、儿童不同类型健康需求,切实增强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医”“养”更近,构建老年健康服务体系
如何探索建立与上海超大型城市相匹配的老年健康服务体系,让生活在上海的老人“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乐”?
上海市卫健委称,在本轮社区卫生服务综合改革中,将“医养结合”作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五大平台之一,全市246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01家分中心、724个社区卫生服务站、1162个村卫生室形成服务网络,全方位为老人提供基本健康服务。
依托家庭医生制度,本市优先覆盖老年人签约需求。
全市现有全科医生8700名,截至2019年6月底,全市“1+1+1”签约居民达到700万人,其中60岁以上老人有376万人。在本市基层卫生提供的六大类、141项基本服务项目中,69项主要服务对象为老年人群,工作量占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总工作量的57%。
当下,“居家养老”依然是城市老人养老主流方式,2010年上海实施《家庭病床服务规范》,成为国内首个家庭病床地方标准。截至2018年,上海新建家庭病床床位数5.4万张,主要服务对象就是60岁以上老年患者。
如何让老人最后一程走得安宁?
早在1988年,上海在全国率先整体开展安宁疗护服务,至2018年底,本市有200多家医疗机构获得开展安宁疗护服务的许可,共有机构床位900多张、居家床位700多张。
住进养老院的老人们,生病了怎么办?目前,本市各种类型医疗机构已实现与全市各养老机构、社区托养机构签约“全覆盖”,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每周安排医务人员上门,为老人提供医疗护理服务。
“医”“养”在上海,走得越来越近,老人养老有了更多保障。
门诊量“一降一升”,儿科“强基层”显成效
最新数据显示,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学中心的儿科常见病门诊人次有所下降,而周边社区服务中心的儿科就诊人次出现了上升,“一降一升”的背后,是上海着力推进儿科“强基层”的喜人成果。
“儿科医生短缺”“儿科就医难”喊了多年,上海紧抓这个就医“烦心事”,多措并举,迎难而上,着力破题。
为持续提升基层儿科诊疗服务能力,上海不断增加基层儿科服务供给,目前,本市提供儿童常见病、多发病诊疗服务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增至111家,做到药品配置标准化、诊室配置标准化、儿科培训同质化;综合医院标准化示范儿科门急诊建设同步推进,首批28家基本完成建设任务。
与此同时,上海深化儿科医联体建设,推进“东南西北中”五大区域儿科医联体有效运行。目前,医联体牵头医院签约医疗机构达到284家,通过派驻专业管理人员、临床带教、适宜技术推广、质量控制、进修培训、人才柔性流动、增加专家号源等多种方式,促进儿科优质资源纵向延伸。
力推“互联网+护理”,全面试点安宁疗护服务
下阶段,上海将进一步推进居家健康服务、安宁疗护、社区儿科服务等工作。
上海市卫健委表示,上海将继续大力推进家庭病床服务,构建家庭病床信息化系统,配置智慧医疗系统、物联网设备、远程互联网服务设备等。与之配套,上海将积极开展“互联网+护理服务”,为出院病人、慢病病人和老年病人提供延续护理、居家护理等。
上海是全国唯一的安宁疗护试点城市,上海市卫健委称,将在前期试点的基础上,全面试点、推广安宁疗护服务,至2020年,在本市所有社区开展安宁疗护服务,安宁疗护服务纳入本市社区健康服务清单基本项目。
上海将依托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二三级医疗机构、护理院、医养结合机构等资源,整合政府与社会资源,全面推广机构、社区与居家相衔接的安宁疗护服务,构建覆盖本市所有社区的安宁疗护服务网络,基本形成“主体多元、功能健全、模式多样、服务规范”的安宁疗护服务体系。
在儿科领域,上海将深入推进儿科医联体有效运行,持续增加基层儿科服务供给,具体做法包括推动牵头医院与区域内相关医疗机构签约全覆盖,进一步加强基层儿科人才培养,组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科医生儿科培训,推动优秀社区全科医生到儿科医联体牵头医院开展儿科多点执业。
民生是人民幸福之基、社会和谐之本,上海市卫健委党组书记黄红称,人民群众对美好健康生活的向往是所有卫生系统工作者的奋斗目标,主题教育有没有取得实际效果,一个重要标尺就是能否坚持问题导向,解决好群众最直接、最关心、最现实的问题,让改革实效真切落在老百姓的健康与幸福上。
作者:唐闻佳
编辑:李晨琰
责任编辑:姜澎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