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7月,美国儿科学会官方学术期刊《儿科学》(Pediatrics)刊登了中国儿科医生最近一次的全国现状调查报告,结果显示:我国目前有135524名儿科医生,每万名儿童中只有4名儿科医生。
研究者称,近年我国持续加大儿科资源投入,但中国儿科医生依旧紧缺,且儿科医师能力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需要完善更新儿科医师培训体系、并根据区域特点“精准施策”提振儿科。
数据显示,中国0-17岁儿童约2.79亿,占全国总人数21%。
我国儿科医疗健康在近20年已取得出色成绩,婴儿死亡率及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持续下降,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从2002年的34.9‰下降到2011年的15.6‰,提前实现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我国卫生财政开支占GDP5.5%,居于世界第122/196位。
但与此同时,儿科医师紧缺的报道屡见不鲜,由于缺乏基础数据支持,国家政策无依据。
为适应全面“二孩”政策落地后,不断增长的儿童健康服务需求,继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受国家卫计委(现国家卫健委)委托,中华医学会儿科分会和中国医师学会儿科分会于2015.6-2016.10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对2014年全年的儿科医疗资源的调查。
这份调查形成的报告又称《中国儿科资源调查白皮书》,它构成了此次刊于《儿科学》杂志的基本内容。
中国医师协会儿科分会前任会长、中华医学会儿科分会候任主任、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院长孙锟教授团队牵头完成此次全国的多中心研究。他介绍,自2017年《中国儿科资源调查白皮书》公布以来,全国多省市已陆续加大儿科投入,包括兴建儿童专科医院,增加儿科医师的招聘力度、培训力度等。
但有一些现状并非短期内可以扭转。比如,我国儿科医生不仅体现为“短缺”,也表现为明显的“区域分布不均”,比如,在贵州、宁夏等中西部地区,每千名儿童拥有的儿科医生数目仅0.30左右,在北京、上海等地则超过1.0。
“儿科医生分布差异和工作量分布并不一致,因此,政策的制定还需结合各地区特征,因地制宜,精准施策。”孙锟教授举例说,在东部发达地区如上海,基层医院严重萎缩,应注重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在西部医疗相对落后地区,则表现为优质医疗资源紧缺。
此外,广大基层医院承担大量工作,需要注重加强基层医生培训;儿童专科医院与妇幼保健院以及综合性医院也需分工合作,各有重点。
在平台建设方面,孙锟教授尤其强调儿科医生的培训平台。
据他介绍,完整的儿科医师培训体系由住院医师规培、专科医师规培,以及继续教育三部分组成,眼下最为困难的当属对现有儿科医师的继续教育体系,很多基层医生并没机会走出来参加培训,儿科医学团体组织儿科专家“下基层”可谓杯水车薪,很难填平东西部地区儿科医生能力的悬殊差距。
在他看来,远程医疗等新技术发展有可能赋能基层儿科医生,可能可以破题。比如,为儿科医师的培训搭建信息化平台,开展更多远程教育,将儿科医师优质的教学资源广覆盖、多频次地触达基层儿科医师。
我国儿科医学建设不仅要“筑巢”,也要“留凤”!
《中国儿科资源调查白皮书》还显示,近三年,有一成儿科医师流失,其中35岁以下医师流失率最高,占所有年龄段医师流失的55%。
“35岁以下青年医师是医院人力资源的金字塔地基。”孙锟建议,国家应继续关注青年儿科医生人才的培养,提升职业前景,同时不断完善儿科医疗收费体系,形成更为合理的儿科收费标准,鼓励有条件的地方试点儿科医生多点执业。
2020年,孙锟教授团队将启动下一轮中国儿科医师调查,35岁以下青年医师流失率是否降低或成为儿科医疗政策是否完全落地的检验标尺之一。
作者:唐闻佳
编辑:顾军
责任编辑:樊丽萍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