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胆胰外科科主任王坚
【编者按】
30年的银蛇奖,走出7名院士,更有一大批杰出的首席科学家、学科带头人、著名教授,有的人还转型为管理者,成为高校校长、各大医院的院长、各级政府部门的当家人……银蛇奖成为他们发展道路上的一个重要台阶。作为银蛇奖发起单位之一,《文汇报》App开设“沪上名医”专栏,选登银蛇奖得主的精彩故事、奋斗人生。
初识王坚老师,是2011年的深秋,当时王坚是仁济医院的党委副书记和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青联的会长。那一年,他也刚刚入选“上海市卫生局新百人计划”和“上海市优秀学术带头人”。
时隔7年,在仁济医院胆胰外科再访王坚,他不仅是胆胰外科领域的顶尖高手,更是学科发展的掌舵人——这个科室,是2013年10月他从党委副书记的职位上卸任后一手创建的。
“在生命的禁区挖雷”
高考时王坚选择了第二医科大学,并进入PBL试点教育改革班,回忆起大学生活,他自豪地说:“试点班的特色是能够迅速学以致用,学人体解剖时就能去看外科医生开刀。我们这群为了理想而学医的年轻人,都非常用功,梦想有一天白衣飘飘,济世救人。”
大学实习,从诊断到处方、治疗,各方面都让王坚得到了长足的锻炼。但是在消化内科轮转时,面对肝硬化腹水、黄疸病人的痛苦与无奈的眼神,让他在毕业选科时,坚定地选了肝胆胰外科,他想用学到的知识去拯救大学实习阶段遇到的那些黄疸患者,因为他无法忘却患者那种无助的眼神。
1993年,读研究生时,王坚追随中国胆道外科一代宗师施维锦教授,25年过去,他已在胆胰外科领域,秉承恩师教诲,开始实现突破。
最近《医道》节目组录制了一个63岁的病人徐某(化名)。他的病情十分罕见,近十年来由于胆道结石导致反复胆道感染,整个肝脏萎缩,只剩一个尾状叶代偿。萎缩失去功能的肝脏体积占到了总体积的90%,只剩下肝脏中体积最小、在正常人被认为是无用的尾状叶还在苦苦支撑。这台手术的难点在于,肝门解剖变异和广泛粘连,使得原来不重要的供应尾状叶的血管需要仔细分离保护,如果损伤,残余肝会因为没有血液供应而出现肝功能衰竭,危及病人生命。
更有意义的是,这是一场师徒间的接力,既是医术的接力,也是医道的接力——24年前,正是王坚的导师施维锦教授给该患者动了第一次手术。这也是一次手术刀的传递,接过导师无形的“手术刀”,14个小时,病人再次得到了新生。
肝胆胰手术是外科中最难的,而胆道又是难中之难。现在还有很多领域仍需要突破,比如在胆道肿瘤疗效上,如何让病人的生存期超过五年,是王坚一直求索的问题。
怀着让胆胰肿瘤患者改善预后的使命,2006年,王坚赴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医院肝胆胰外科访学,师从全球著名肝胆胰外科大师Cameron教授;2013年,他又到美国梅奥医学中心学习了微创技术和达芬奇机器人手术。目前有一部分手术,他都是用达芬奇机器人完成的。
他的办公室门背后挂着一面锦旗,上面写着“秉承精准外科的理念,勇闯生命禁区,重症患者新生,再创仁术济世”,这是两年前一位六十多岁的女病人对他的感谢。这位病人的肝门胆管癌因为手术难度太大,屡次被其他医院拒绝,但是王坚毅然接下了这如同“在生命的禁区挖雷”的手术,花了七八个小时,把肿瘤切干净,病人成功得到救治。类似这样别的医院不想做、不敢做的手术,王坚收治了很多。 他沉迷手术,哪怕是这样高难度的手术,一台手术常常要做七八个小时,最多一次长达十八个小时。
“手术刀上有眼睛”,这是病人的评价。在他内心深处,有一股侠情——“要给病人一切机会,在安全有效的前提下,只要阎王爷还没收走,我们就放手一搏。”
近年来,仁济胆胰外科胆胰肿瘤根治性切除率大于80%,中晚期胆胰肿瘤生存期明显延长。胆道结石微创手术率达92%以上,重症胆道感染治疗存活率达95%以上。胆胰肠结合部损伤治疗的死亡率从80%-100%下降至20%,上述指标在国内处于领先水平。
精益求精,至善至美
在创建胆胰外科伊始,王坚上任的第一件事,就是建立起完整的科室文化。
“我设计科徽,布置病区走廊,改革交班会议、业务学习等,让医生们产生认同感,把做医生从一份单纯职业变作一种沉甸甸的使命,你想,病人赤裸裸躺在手术台上,是性命相托,要对得住这种托付。其实,文化是根植于内心的修养和一种无需提醒的自觉,作为学科的领头人,最受考验的是学科规划能力,要能提携下属,既要严格管理,又要善于管理,要有包容心。”王坚如是说。
开始时,同事们心里还颇有些不以为然,但是后来大家都发现,王坚主任,实在是一个令人起敬的完美主义者,他提出仁济医院胆胰外科的愿景:“争创一流的胆胰外科”;核心价值:“仁术、创新、诚信、进取”;服务理念:“精益求精,至善至美”。这些都不是摆摆样子的漂亮话,短短两三年的时间,仁济胆胰外科主要肝胆胰疾病治疗指标就达到了国内先进水平,例如仁济医院的腹腔镜胆囊切除,无论数量与质量都列全市第一,胰腺手术数量全市第四,并且还在继续以“精益求精,至善至美”的理念攀登肝胆胰外科这座“外科的珠穆朗玛峰”。
近年来,王坚在长期临床实践的基础上在国内外率先提出了“围肝门精准外科技术体系”的理念,这有效攻克了肝门胆管癌、侵犯肝门的胆囊癌和肝内胆管癌等围肝门胆道肿瘤手术根治性切除率低和并发症率、死亡率高的问题,将死亡率与并发症率分别由10.8% 和54.7% 降到4.7% 和38.1%,手术切除率从50% 提高到80.6%。
王坚认为每台手术都是有生命的,手术就是艺术。因此,他不仅关注手术量,更关注手术的质,例如术中的出血量、病人长期生存率、并发症、住院天数、费用等质量指标。他力求把每一台手术都做到极致完美,追求把每个病人的诊治过程做到无可挑剔、不留遗憾。
在别人眼里,王坚做手术时的每一个动作都不是多余的。一举一动,精准娴熟,稳如泰山。他说自己只是另一个卖油翁,“唯手熟尔”。实际上,没有经长达25年的手术历练,没有胆大心细和精益求精的态度,不可能达到这样的完美状态。
21世纪的外科已经进入精准外科时代。精准外科让病人创伤小、恢复快、费用低,例如王坚团队常规的胰十二指肠切除手术都不需要输血,因为术中出血量还不到50毫升。
近年来,他领军的胆胰外科紧跟国际前沿,贯彻“精准外科”理念,改进手术方法,开展了肝胆胰领域包括机器人手术在内的一系列顶尖的高难度手术,在胆道肿瘤的发病机制、耐化疗机制和免疫治疗方面开展了全面而深入的研究。一批青年才俊不断涌现。
剑胆琴心,砥柱中流
“坚”如磐石,是我走访仁济胆胰外科和采访王坚老师的最大的感受。他是双子座,追求完美,他希望依托着诗中蕴含的气魄,激励大家把胆胰外科建设成中国乃至世界的一流中心。王坚常说:“真正评价一个医生的水平,是疑难疾病处置的准确性和常规疾病处置的规范性。”
疑难病例的处置需要“剑胆”,常规病例的处置需要“琴心”;高风险手术需要“剑胆”,手术细节处理需要“琴心”;对待医学挑战需要“剑胆”,关爱患者需要“琴心”。
——正是有着这样的剑胆,对于高难度手术和癌症晚期的病人,王坚才能积极应对。有人说,肿瘤嘛,反正活不长。但王坚却认为:“在安全、有效的前提下,无论如何要给病人最后一次机会。”一方面这是艺高人胆大,另一方面可见王坚的情怀和责任。“一个医生应该大胆地去探索,不能因为害怕医患矛盾就停歇不前。”他经常这么说。
——正是怀着一颗琴心,王坚老师才不只追求手术速度和数量,而更关注病人的手术质量和生存质量,这些才是医生真正应该追求的指标。他还经常说:“我们忙是没有办法,但是再忙也要有质量底线,既不要过度治疗,也不要不作为,手术能做彻底的就一定要做彻底。”
王坚常在早交班后嘱咐年轻的医生:“既然患者把生命交给你,你就要对患者负责。只有自己做过病人,才能体会病人的疾苦。常常去帮助和安慰关心病人,是做医生的职责。”
王坚每天早上七点半到岗,晚上十点多回家。门诊虽然限号,但凡是疑难的和复杂的病人,他都给加号。在科室里,王坚是年轻人的师长,是同道的中坚。大家对他既敬畏,又依赖。在手术室里,如果有人犯了错,他会毫不客气地指出,但在同事们需要帮助时,他又会及时伸出援手。
每年过年大家休息时,却是王坚帮大家修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标书的时间。他说:“五年来年年如此,要累死了。但是大家申请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我非常高兴。”
五年的砥砺,仁济医院胆胰外科已在患者中树立良好的口碑,在学术界树立了较好品牌,跻身国家重点专科,成为上海胆道疾病会诊中心和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胆道疾病诊治中心,每年复杂胆胰肿瘤的治愈例数400例以上,每年会诊处理来自全国的疑难病例300余例,年手术量上海名列前茅,有影响力的学术成果不断涌现。
名医简介:
王坚:
医学博士,博导,教授,主任医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胆胰外科科主任。现担任中华医学会外科分会胆道外科学组委员、中国医师协会胆道外科委员会常委、国际肝胆胰协会中国分会胆道肿瘤专业委员会常委、上海中西医结合学会外科分会候任主任委员、上海胆道疾病会诊中心主任等20余项国家级、省市级学术职务,任《肝胆胰外科杂志》副主编及Journal of Digestive Disease、《中华消化外科杂志》《中华肝胆外科杂志》等12本杂志编委。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等国家级课题4项,省部级级课题6项,局级课题8项。曾任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党委副书记。获“上海领军人才”“上海市优秀学术带头人”“上海市卫生局新百人计划”等称号。
作者:唐晔 冯浩
编辑:顾军 陈曦(实习生)
责任编辑:樊丽萍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