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不觉,机器人手术已在中国走过10年有余。
记者从今天在沪开幕的“首届国际医学机器人微创论坛”上获悉,目前机器人辅助微创手术已应用于普外科、胸外科、妇产科、泌尿外科等领域,在恶性肿瘤切除等一系列高难度手术中成为外科医生的“好助手”。而为了让患者的手术费用进一步降低,国产机器人手术器械也已在研。
2009年,上海市胸科医院开展了国内第一例机器人辅助肺叶切除术,标志着我国机器人辅助手术正式进入胸外科领域。十年来,该项技术快速发展,全面深度进入胸外微创领域。截至目前,中国大陆地区胸部机器人手术约开展12000例,其中胸科医院完成了近3000例,占比超20%。
尤其从2015年起,胸科医院的胸部机器人手术年手术数均超过600例,涵盖肺、食管、纵隔等胸部各类疾病,多年来保持全世界单中心总量第一。其中,肺癌、食管鳞癌的机器人手术数量也分别保持全世界第一。
“和十年前相比,现在,越来越多的病人愿意接受或主动选择机器人手术,这种国际上最先进的微创技术已逐步成为胸外微创的主要术式之一。” 胸科医院胸外科教授罗清泉告诉记者。
罗清泉是中国医师协会医学机器人医师分会副会长兼胸外科学组组长,是国内第一位开展胸部机器人手术的医生,也是目前同类手术数最高记录的保持者。
罗清泉分析,在适宜的病人中,机器人手术能达到胸腔镜手术相同的手术效果,且具有明显优势,比如淋巴结清扫更为彻底、出血量更少、病人愈合更快等。
“但‘机器人’也不是万能的。”罗清泉称,一方面,目前它还不是人工智能,仅仅是医生的辅助系统;另一方面,它也不适宜所有胸部疾病,还有一定的局限,专科医生要科学地把好手术指征。
目前,罗清泉教授正在领衔“上海申康医院发展中心新兴前沿技术联合攻关项目——前瞻性随机对照人工智能技术与标准开胸手术治疗N2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研究”,将为如何为胸部疾病患者选择适宜的治疗提供建议。
不止在胸外科,机器人辅助手术已广泛应用于普外科、泌尿外科、妇产科等。为此,全国还形成了东北、上海、青岛、成都等几大机器人辅助手术中心。在上海,机器人辅助手术也已在瑞金医院、仁济医院、中山医院、长海医院等大型三甲医院普遍开展。
在专家看来,在推广技术的同时研究制定适应征与规范,以及进一步降低手术费用,是下一步要关注的重点。
“目前临床上使用的机器人手术辅助系统都是美国生产的,机器和相关配件的费用都较高,给患者带来一定的经济负担,也不利于这一先进技术的推广。我们正在朝着国产研发的道路探索。”胸科医院院长潘常青告诉记者,为使机器人手术在胸部领域得到更深入地运用,胸科医院已走上国产研发之路。
2018年末,胸科医院和上海交通大学进行了医工交叉合作,成立“上海交通大学医疗机器人研究院—胸科医院临床联合研究中心”,将聚焦医疗机器人在心胸学科领域的国产研发和临床转化,探索机器人在胸部手术、心脏介入、有创操作、内镜介入等领域运用推广,目标实现机器人医疗系统国产化的突破。
该联合中心还计划建立由美国认证的胸部机器人临床实训中心,通过严格细致的理论和临床培训,将胸部机器人手术推广至更多地区。
论坛上,还进行了《Robot Thoracic Surgery:A Collection of Clinical Pearls》(胸腔机器人手术:临床荟萃)的新书发布。本书由罗清泉教授主编,是目前国内最新的阐述胸部机器人手术的著作。它聚焦胸部机器人手术,从解剖到实战,涵盖早期肺癌到局部晚期肺癌等多个角度,是一部具有较高学术价值的临床参考著作。
本次论坛由上海医药行业协会主办、上海市胸科医院承办,美国、日本、欧洲等国际及国内胸部机器人手术、胸腔镜手术领域的400多位专家与会共享卓见。
作者:唐闻佳
编辑:张鹏
责任编辑:顾军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