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女足世界杯在里昂奥林匹克球场落下了帷幕。这届四年一度的女足盛会留下了不少话题:如美国队摧枯拉朽的13比0,如欧洲球队集体崛起,如玛塔收获了自己的第17个世界杯进球,又如当今女足第一偶像摩根在半决赛对英格兰队时所做的喝茶庆祝动作(暗指引发美国独立战争的波士顿倾茶事件)……但在今天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这些镜头的回忆保质期或许不会超过两个月。
在整个大赛期间,抱怨女足不被重视的声音成了另一种主旋律——玛塔在采访中当场表达了对记者不提及她追平男女足世界杯个人进球纪录的不满;联合国妇女署在社交媒体上发表了“一位男性球员(并未点名,但从图表上一眼能看出是梅西)的一年收入几乎是1693名女足选手的两倍”的评论;而28名美国女足国家队员今年3月指控美国足协在薪酬等方面区别对待男女足、对女足队员存在性别歧视的案件,在世界杯期间被媒体们大量报道,甚至连特朗普也不得不站出来对此作出表态。
事实上,世界杯期间很可能是这些由来已久的抱怨声在四年时间里唯一被关注的机会,正如同那些记录下女足运动魅力的镜头,随着大赛的落幕,就迅速被媒体、球迷乃至世界遗忘。对于整个女足运动,只有在世界杯举行之际,才能成为一个全球性话题,在四年周期的其他时间内,投向女足的关注实在少得可怜。而这正是全球女足运动普遍缺乏资金支撑的核心原因。虽然特朗普未必是一位合格的总统,但作为商人、尤其是涉足过传媒界的商人,他对于美国女足起诉性别歧视案的委婉看法是值得关注的——“我认为这是一个经济问题,谁吸引的关注多,谁就能赚大钱。”
一味强调“性别歧视”或“男女不平权”的论点,对于解决女足运动的现实问题不但没有帮助,甚至有可能造成负面影响。以美国女足性别歧视案为例,原告方面认为,在2015年美国女足捧起世界杯之后的三年内,美国女足带来了5080万美元的赛事收入,而男足只有4990万美元,女足的盈利也是男足的三倍(600万美元对200万美元);但截至2018年3月的上一财年里,美国女足核心球员的奖金收入却明显不如男足的相应球员。不过,稍有足球常识的人就会明白,对于一个体育市场较为成熟的国家(或地区)足协而言,赛事收入一定不会是唯一的主要收入,原告们忽略美国足协所获得的赞助商收入可能只是一种诉讼技巧。美国足协方面给出的数据是,其收入约半数来自赞助商收入,如2018财年的1.01亿美元总收入中有4900万美元此项营收。而几乎所有的国家或地区足协(哪怕是女足成绩远远优于男足),都会将男女国字号球队的权益一起打包,与赞助商签约。以女足目前的市场影响力,这样的打包行为对自己有益还是有损,自然不言而喻。而如果原告胜诉,或许未来美国足协不得不将男女足的收支分开核算,届时恐怕不会是男足明星们受损。
有趣的是,以女足领袖姿态站出来的美国队核心们,在这起诉讼中所涉及的“不同酬”,其实只是25.7万美元对(男足明星的)34.5万美元之差。在世界各地,这样的收入差绝不算悬殊,甚至位处“较为接近”的档次中。从某种意义而言,美国足协已经尽量在拉近麾下国家队的男女足明星球员收入。而从更纯粹的市场分配角度来看,现状更为恶劣。20年前,美国体育界欲借着1999年女足世界杯的春风兴建女足职业联赛体系,美国女足大联盟(WUSA)作为全球首个女足职业联赛曾经备受关注,然后在2003年世界杯开幕前数天宣布破产解散;2009年重启的美国职业女足联盟(WPS)于2012年年初同样因财政问题解散;当年年底,美国国家女足联赛(NWSL)诞生,艰难维持至今——有多艰难,看看NWSL规定的最低工资线就可以知道,6842美元的年薪意味着拿这份工资的球员不得不再额外打工才能养活自己。
拥有全球最成熟体育市场的美国容不下职业女足,那在足球底蕴深厚的欧洲呢?英格兰、法国、德国、西班牙等地都鼓励有余力的男足俱乐部设立女足队伍,而欧足联模仿男足建立欧冠联赛,大大推动了不同足协女足队伍的竞技交流。但问题与大西洋彼岸几乎完全一样,女足的生存空间依然狭窄。低收视率、低上座率直接反映出了女足作为职业运动的吸引力不足(被媒体反复报道的马竞与巴萨一场女足比赛创造了60739人入场的女足俱乐部赛上座率世界纪录,其实只是一个特例,因为绝大部分门票是免费申请),而赞助商稀少则是“果”。囿于规模过小、缺乏成长性的市场,女足俱乐部难免成为男足俱乐部的财政包袱,在沦为附庸的同时无法实现职业化。王霜所效力的巴黎圣日耳曼队,在男足世界里是一掷千金的土豪俱乐部,在欧洲女足中亦属强队,但作为明星的王霜的年收入,甚至不及大巴黎男足头牌内马尔的日薪。资本趋利是本性,一个体育市场不存在显性或隐性的“利”,无法苛求资本扮演圣人。
现阶段的女足正在成为一项参与度与观赏度成反比的运动。参与度高,并不意味着一项运动可以实现职业化,就此让大部分选手获得足够的收入,比如体操、游泳,只有处于金字塔尖的极少数明星才能获得高收入。但足球界有了男女对比,从而产生了“不平权”的舆论场。但客观地说,目前阻碍女足发展的最大问题依然是比赛整体观赏度较低。三大球中只有足球在比赛规则上(如场地、时长等)实现“男女平权”,但这也更容易对赛事观赏性作出横向比较。另一方面,女足运动在世界范围内的不平衡发展也在消磨运动自身的观赏性。不妨来看看两个有趣的数据:法国女足世界杯小组赛阶段场均进球高达2.94球,大大高于男足俄罗斯世界杯(2.54球)。但进球多可能意味着精彩,也可能意味着实力相差过于悬殊。如果将男女足这两届世界杯所有小组垫底的球队成绩一律刨除后,俄罗斯世界杯场均进球为2.45球,与未刨除时几乎一致,而女足世界杯则骤降为2.00球,几乎整整少了三分之一,这能说明什么?
“不平权”并非女足困境的源头,甚至可以说,与男足的反复比较,才是对女足运动的真正伤害。要从高度发展的男足市场中抢夺资金和关注,对于女足来说,只有迅速提高自身的观赏性,或者证明自己与男足不同,或如垒球之于棒球,或如沙滩足球之于传统足球,有着截然不同的运动特质、叙事方式与明确的边界。
作者:沈雷
编辑:谢笑添
责任编辑:沈雷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