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2007年电竞运动的概念尚未兴起时,上海市电子竞技运动协会就已成立。此后的九年间,协会始终陷于沉寂。而这其实才是常态。在由资本主导、市场控制的电子竞技与其他竞技领域截然不同,选手或赛事均不归属于行业协会,就连赛事规则也由游戏出版商或运营商制定,处境尴尬的电竞协会难以在行业内形成主导。尽管中国《英雄联盟》选手在亚运会的夺冠,又一次唤起了全社会对于电竞选手“运动员”身份的讨论,但从实际层面出发,电竞赛事背后起决定性作用的资本力量,似乎根本无法寻觅到动机,去将制定规则的权利分割给行业协会。
然而就在上周,集中了全国近八成电竞俱乐部的上海,却宣布将对电竞运动员实施注册管理制。该制度将在《英雄联盟》《DOTA2》《炉石传说》《魔兽争霸3》《FIFA ONLINE 4》这五大电竞项目中首批试点。据上海电竞协会方面解释,原因在于这些项目的赛事体系和规则相对成熟,本地职业俱乐部、电竞选手数量相对集中,且具有较高关注度和竞技观赏性。与今年4月推出的电竞裁判培训及认证不同,《上海市电子竞技运动员注册管理办法(试行)》(以下简称《办法》)在国内并无类似先例,更重要的是,它的出台将区域性地改变电竞领域原有的运行逻辑,为行业协会在其中扮演的角色提供范本。
电子竞技行业向传统体育行业的靠拢早已有之,腾讯《英雄联盟》LPL联赛如今这套去中心化、放权俱乐部的运营模式,几乎就是NBA商业模式的复刻。电子竞技有着足以与传统体育行业中顶级商业联盟相比拟的专注度与商业体量,但根深蒂固的社会偏见始终是电竞发展的阻碍,这也就是为何被列入雅加达亚运会表演项目对于该行业来说意义如此重大。运动员注册管理制在上海的推行,意味着官方给予的“运动员”身份认证,为电竞立足于体育运动行列提供了足够有说服力的理论论据。但如果仅仅因为这一原因,恐怕仍不足以打动作为规则制定者的电竞巨头企业让出部分权益。而这一次,这场关于电竞运动员注册管理制的探索,恰恰是始于上海市电竞协会与这些企业以及诸多电竞俱乐部间的一系列探讨。
电竞运动的争议并不仅仅源于其自身的特殊性,从业者间普遍的低龄化、低教育程度特征,以及与之不相应的夸张收入,同样是这项新兴运动屡遭非议的原因。在本次颁布的《办法》中,对选手年龄设置了18周岁的最低限定,且具有排他性,即不得重复在其他省区市有关部门、协会注册。针对行业内存在的部分俱乐部与选手间缺乏书面合同的现象,要求注册运动员出具聘用合同,而这也意味着电竞俱乐部与电竞协会的双重认定。与此同时,电竞运动员的首次注册期限不低于三年,据上海电竞协会解读,其目的是加强电竞运动员培养及保障电竞运动员权益,便于选手科学合理地进行职业发展规划,延长运动寿命,在相对稳定的时间内积极投入电竞运动。以上门槛的设立有着明确的针对性,有利于整个电竞行业生态的可持续发展。与之对应,《办法》也为注册运动员提供了多方面权益的保障,解决了如今电竞职业体系发展过程中的许多困境,成为协会与企业达成一致的重要现实因素。
由于身份认定的模糊,有着频繁出国比赛需求的电竞俱乐部时常不得不面对选手遭拒签的窘境,《办法》的推行将为注册运动员提供出国出访的相关证明。事实上,这并非选手身份难以界定的唯一负面影响。在多数俱乐部倾向于对选手集中管理的情况下,身份似是而非的电竞选手们在租借集体宿舍等许多琐碎环节上都会遭遇现实问题,而这些都将随着“运动员”身份的确立迎刃而解。在传统体育行业,解决运动员的教育问题以及退役后的生活保障一直是备受关注的话题,如今在长期的探索中形成了一整套较为成熟的模式。对于大多在初高中时期就已辍学走向职业、23岁前却又普遍退役的电竞选手们而言,对退役后的生活保障无疑有着更迫切的需求。因此,除了授予作为身份象征的协会运动员证书之外,《办法》的实施也将为注册运动员在成长阶段的学习、培训提供保障。
颇为值得玩味的是,在《办法》提出的一系列保障中还涉及了“获得协会组队的选拔资格和保障”,即代表上海参加电竞赛事的资格。尽管目前国内还尚未出现以城市为参赛单位的电竞赛事,但或许这一天很快就将到来。可以想见的是,这类赛事诞生必定需要满足一个前提——不与电竞企业现有的商业赛事产生利益冲突,毕竟这依然是一个由资本主导着的特殊领域。
作者:本报记者 谢笑添
编辑:占悦
责任编辑:沈雷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