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文化和旅游部主办、上海市人民政府承办的第二十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于今天闭幕。自10月19日历时35天,今晚将在古巴国家芭蕾舞团《堂·吉诃德》中在上海大剧院落下帷幕。
本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期间,来自63个国家和国内22个省市自治区及港澳台地区的万余名艺术工作者相聚申城,举办各类活动350项,惠及500多万人次观众。
在庆祝艺术节秉承“艺术的盛会,人民大众的节日”的办节宗旨,展现改革开放40年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成功实践和伟大成就,通过“五大平台”和“两大机制”的专业打造,坚持守正创新,坚定文化自信,不断提质增效,为全力打响“上海文化”品牌、加快建成国际文化大都市做出积极贡献,成为上海建设全球卓越城市的一张文化金名片。
【数读艺术节】
1、舞台演出主板块共献演45台剧目,平均出票率和上座率近9成,开幕演出交响音乐会《创世秘符》、杨丽萍编导舞剧《春之祭》、瑞士琉森音乐节管弦乐团音乐会、雷佳个人音乐会、上海民族乐团音乐现场《共同家园》、彩虹合唱团《白马村游记》、罗伯特威尔逊与杜塞尔多夫剧院舞台剧《睡魔》等20部剧(节)目出票率达到100%。举办各类艺术展览11项。
2、本届艺术节“艺术天空”系列演出覆盖全市16个区的4个户外和近20个室内场地,共献演来自27个国家和地区、共计58台109场精彩节目。
3、旨在培育新人的“扶持青年艺术家计划”进入第七个年头,共委约7位青年艺术家推出了6部原创作品。“扶持青年艺术家计划暨青年艺术创想周”共带来147场委约、邀约作品,34项大师讲座、工作坊、展览等活动。
4、艺术教育深入学校、社区、剧场,共举办47项107场系列活动。“艺术进校园”活动走进了上海市45个校园,带去了47台精彩节目;“慧画无限”活动在全市的20所学校及黄浦、宝山等区域的多个公共空间开展美术活动;第二期学生观剧团,共有320多名大、中学生全程参与,首次推出“青评果”指数,以当代年轻人的视角探讨艺术作品。5、本届演出交易会共有来自53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参会,参会机构460余家,其中包括“一带一路”沿线70余家艺术机构;以多种形式达成541个合作意向,推动更多的中国作品通过交易会走向世界。同时,举办了1个主旨论坛、7个系列论坛。
江苏文化周、无锡、宁波、合肥、内蒙古分会场,以及上海木偶节、上海喜剧节等一批“节中节”活动的成功举办,惠及了长三角等地区人民群众,满足了更多观众的精神需求。
6、本届艺术节集聚海内外优质资源提质增效再上台阶,对比去年数字,本届艺术节委约剧目从去年3台增加到今年6台、原创首演占比由往年30%提高到50%、成交意向增加约10%、观众参与人次增长25%。艺术节为上海建成亚洲演艺之都,充分发挥了夯实“码头”基石、提升“源头”能级的平台效应。
改革40年,艺术节20年,以开放、包容、创新的城市品格助力演艺繁荣
今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始终坚持“与时代同行”的艺术节,也迎来了举办二十周年,本届艺术节推出的“改革开放40周年展演板块”、“2040·大家回家”二十届艺术节庆典、“风生水起逐浪高——纪念改革开放四十周年长三角美术作品展”等一系列活动,表达了坚定的文化自信,也为本届艺术节烙上了“改革开放再出发”的鲜明标识。
“观照人民的生活、命运、情感,表达人民的心愿、心情、心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期盼,为广大文艺工作者指明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方向。本届艺术节的舞台上,《船歌》《爱在星光里》《许村故事》《小巷总理》《生命行歌》《星期日工程师》等剧目为大时代礼赞、为平凡人歌唱,用艺术的方式为观众展开了改革开放40年来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产生了滋润人心的无穷魅力。
原创话剧《生命行歌》通过5个不同社会阶层和生活阅历的病人在一个安宁病房发生的故事,散发着“人间自有温情在”的融融暖意。沪剧《小巷总理》将社会热点列入居委会主任工作表,一连串的矛盾破解,虽琐碎却产生引人入胜的悬念,令观众无不对来自基层的“小巷总理”心怀敬意。《星期日工程师》以发生在改革开放之初曾轰动全国的 “韩琨事件”为故事原型,在年轻观众中产生了极大的反响。
在改革开放中应运而生的艺术节,今年正逢举办20年。为此,艺术节邀请了众多相伴成长的中外艺术家相聚黄浦江畔,以艺术之名一起“回家”,携手回望“初心”之路,共同展望新时代舞台艺术蓬勃发展的灿烂图景。
正是因为改革开放,无数的世界名团名家进入中国,在艺术节的舞台上与广大观众相识相知;正是因为国门打开,无数的年轻人远渡重洋,学成归来在艺术节的舞台上“反哺”大众。而人民大众给予艺术家们的欣赏与信任,也让艺术节这棵曾经幼小的树苗,如今枝繁叶茂。在“大家回家”艺术节二十届庆典活动中,艺术家们发自内心纷纷表达对艺术节的感谢。20年前,京剧表演艺术家尚长荣与歌唱家廖昌永、舞蹈家黄豆豆一起,获得了“艺术节之星”称号,20年来,他们一次又一次地把自己的艺术成果,丰富着艺术节的舞台。尚长荣动情地说:“我们都是新上海人,是上海给了我们广阔的发展空间。”杨丽萍、叶锦添在本届艺术节携手带来最新力作《春之祭》,这是他们继《十面埋伏》后又一次合作。杨丽萍表示,艺术节与她有着共鸣,都希望扶持新生代舞者,让中国艺术、中国舞台、中国舞蹈艺术有后继有人。导演田沁鑫表达了她对艺术节的感谢,在她还是一个籍籍无名的年轻导演时,艺术节给了她一个平台来展示自己的戏剧,让她至今对这份信任感怀不已,她也因此把上海视为创作演出的福地。音乐家谭盾多次把自己的作品在国际艺术节首演、首发,他说,艺术节是一条艺术纽带,把上海和全世界最美好的城市连缀在一起,把不同文化背景的观众心灵牵引到一起,让艺术家与大众彼此靠近。
20年艺术节之路,在改革开放四十年的大背景之中逐渐延伸。从艺术节举办之初的探索、尝试,到如今的品牌影响力扩展全球,成为打响“上海文化”品牌、推动中国演艺繁荣兴盛的金名片,离不开党和政府的主导、离不开一代代办节人的坚持与努力、更离不开广大人民群众和社会各界的支持与呵护。在新时代的新起点上,艺术节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坚持走品牌发展之路,打造成为汇聚世界一流演艺资源、演艺人才的“码头”,成为推广中国优秀文化、激活艺术原创力的创新“源头”,让更多的青年艺术家从艺术节启航,走向更加广阔的天地。
做大名团大师首演的码头, 也做强集聚资源提能级的源头
2018年是实施《全力打响“上海文化”品牌,加快建成国际文化大都市三年行动计划》的开局之年,也是上海国际艺术节成立二十周年。艺术节为上海建成亚洲演艺之都,充分发挥了夯实“码头”基石、提升“源头”能级的平台效应。
艺术节舞台上,新面孔带来惊喜、老朋友络绎不绝已经成为常态,其中不乏国际一流名团与顶尖艺术家。比如历经多年的坚持和谈判,今年,琉森音乐节管弦乐团与纽约城市芭蕾舞团首次亮相艺术节,演出以高品质、高上座、高口碑掀起了观演高潮,赢得观众一片叫好声。安妮-索菲·穆特、潘德列茨基、帕沃·雅尔维等老朋友携华沙交响乐团、苏黎世音乐厅管弦乐团等再度登台艺术节,精湛的演出为沪上乐迷营造了一个个难忘之夜。国内外的演艺团体视艺术节为重要的展示窗口,罗曼·金与立陶宛室内乐团、挪威国家芭蕾舞团《群鬼》、澳大利亚国家芭蕾舞团《睡美人》、美国茱莉亚四重奏、艾曼纽尔·克列文与法国国家交响乐团、艾伦·吉伯特与北德广播易北爱乐乐团等国际一流名团名家带来了最新的艺术成果,以令人目不胜收的艺术形象,向观众展示了世界艺术发展的潮流,极大地满足了大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
当然,国内舞台上近期的优质原创也在此集聚。故宫博物院话剧《海棠依旧》、中央芭蕾舞团舞剧《敦煌》、雷佳个人音乐会、彩虹合唱团《白马村游记》、内蒙古艺术剧院“丝路草原”音乐会,以及《王贵与李香香》《东坡海南》《花木兰》的作品,无不以“讴歌党,讴歌祖国、讴歌人民、讴歌英雄”的壮美情怀与观众共鸣,舞台上下洋溢的浓烈时代情感掀起了气象万千的城市人文新风潮。经过二十年的精心打造,上海国际艺术节集聚全球一流演艺资源的“磁吸效应”越来越鲜明,一批批海内外名家名团在秋天如约而至,一系列经典一流与探索创新交织的演出,既引领着上海市民的艺术审美不断升华,又充盈着这座城市海纳百川的精神特质。
演出之余,艺术节也集聚优质创制资源,推动国内国际原创在上海完成世界首演、以崭新姿态高度汇集。
“文化码头”的活跃,为上海留下了丰厚的艺术积累。艺术节凭借平台影响力,通过委约、邀约、合作等多种方式推出“上海出品”“上海制造”“上海发布”的首演、首展作品,积极提升“文化源头”的能级建设,展现出了一片新气象。
比如英国舞蹈大师阿库·汉姆,今年应艺术节委约,把自己“封箱”作品《陌生人》,选在上海举行亚洲首演,他还表示,愿意为上海的舞蹈创作发挥自己的作用。美国戏剧大师罗伯特?威尔逊继去年在艺术节主讲大师班之后,今年又把他担任导演和舞美设计的《睡魔》送到了艺术节舞台,该作品以别开生面的情节与极度注重视听效果的表现效果,让演出成了观众刷屏的热点。罗伯特·威尔逊也被艺术节的创新活力和观众热情深深感染,启动了与艺术节联合打造“上海制造”的作品酝酿。
“上海出品”已成为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的鲜明标识,在本届艺术节孵化出丰硕的成果。本届艺术节开幕音乐会《创世秘符》、受到观众热捧的歌剧《画皮》等,是艺术节集聚国内一流名家打磨而成的全新力作;上海民族乐团的《共同家园》,既有本地艺术家的创意,也有俄罗斯演员的倾心添彩、内蒙古同行的鼎力相助。而杨丽萍联合英国艺术家联合创制的艺术节委约新作《春之祭》,不仅一票难求,更是吸引了众多国际买家,澳大利亚墨尔本艺术节艺术总监乔纳森闻讯之后还在百忙之中24小时往返上海,只为一睹这台演出的风采。上海廿一当代艺术博览会汇聚了全球18个国家及地区103家顶级画廊的展品,春华秋实——改革开放40年上海舞台艺术说明书展、艺术史40*40、水墨概念艺术大展、沈伟:未知的探索展等展博览项目,都不约而同地通过美术作品的形式等,汇集了海内外艺术家的创意结晶,满足了大众的审美需求,也让艺术节创意飞扬、内涵丰满。
本届艺术节已临尾声,但《最后一头战象》《晨钟》《闪闪的红星》等等凝结了中外艺术家心血的首演作品,以及本届“扶持青年艺术家计划”涌现的《处女作》《皮》《老人与海》《微缩空间》《霸王鞭》《鸳鸯履》等原创作品,都会长久地留在观众的记忆之中。
面向世界集聚优质创意资源,使得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论坛一直以高品质的探索精神吸引着全球同行的眼球。本届艺术节系列论坛活动邀请到来自40个国家和地区的151个艺术节及艺术机构的1000多位专业人士齐聚一堂,以“新格局、新作为、新世代——艺术文化的活力与贡献”为主题,举办了1场主旨论坛、7个系列论坛和2个培训班。论坛现场,意大利斯卡拉歌剧院艺术总监亚历山大·佩雷拉、中国音协主席叶小纲、瑞士琉森音乐节艺术总监米歇尔·海格里希、国家一级导演田沁鑫等来自中国和世界各地的艺术节、剧院、演艺机构权威人士的发言,激起了一场场头脑风暴,为大家带来了高密度、高质量的创意启迪。
通过主旨论坛、长三角区域文化合作论坛、演艺创新论坛、戏曲论坛等各项活动的组织,以丝路联动为载体,以产业创新为基础,以产城融合为重心,以艺术发展为纽带,以文化治理为动力,以人才培养为导引,探讨了艺术在新的时代格局下如何创新发展。为旨在推动上海在全球艺术文化生产价值链、资源供应链和服务品牌链中占据更高地位,促进上海建设亚洲演艺之都乃至中国艺术文化活动的升级发展提供了一个个闪耀着独特创意光彩的“智力解决方案”。
承担着打响“上海文化”品牌、助力建设亚洲演艺之都使命的艺术节,面向全球、面向未来,不断集聚和优化国内外演艺资源,不断提升“码头”“源头”的城市文化能级,为广大人民群众奉献更多的首演、首展作品,进一步提升这座建设全球卓越城市核心竞争力。
作者:文汇记者 黄启哲
编辑:许旸
责任编辑:邢晓芳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均主办方供图